唐石經本春秋經傳集解(全十三册) 《儒典》出版后受到文化学术界广泛关注和好评,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现陆续出版平装单行本,共计108种397册图书,分四辑推出。第一辑(36种),收录唐石经本系列、经注本系列、经注附释文本系列、纂图互注本系列。第二辑(18种),收录单疏本系列、八行本系列、十行本系列。第三辑(16种),收录宋元人经注系列。 第四辑(38种),收录明清人经注系列。 《儒典》平装单行本的编纂出版,是对儒家经典的一次精选和萃编,集合了历史上儒学文献经典著作的优良版本,为文化学术界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儒家经典代表性版本、儒家经典注释的代表性成果,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相信对学习研究、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张素凤编著的《汉字结构演变史》选取商周最早字形、小篆和现代楷书三个横断面,对汉字结构变化规律进行了穷尽性的描写与考察,并对引起汉字结构变化的原因从书写、记录职能和社会历史文化三个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说明。研究表明,小篆到现代楷书的变化规律与古文字阶段汉字的变化规律并不完全相同,古文字阶段的规律主要表现为象形构件的比例大大降低,标志构件的比例略有降低,表义构件、示音构件和记号构件的比例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可以概括为“义化、音化、记号化”;而小篆到现代楷书的今文字阶段,象形构件和标志构件的变化趋势与古文字阶段基本相同,表义构件和示音构件的比例却都有所下降,记号构件的比例有非常大幅度的提高,可以概括为“记号化”。总体来说,汉字形体变化在古文字阶段以繁化为主,而今文字阶段则以简化为
从《切韵》到《广韵》,韵书慢慢地具有了字书、类书甚至百科全书的特色,综合性辞书功能不断增强。本书即从“增字”、“加训”、“增音”这三个方面,对从《切韵》到《广韵》这四百年的继承和发展进行研究,观察其演变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切韵》系列韵书的贡献与价值,数据翔实,内容丰富,立论严谨,有说服力。
《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有各种刊本与抄本传世。因传抄与刊刻者波斯文水平的不同与其他原因,各种本子之间互有不同,均包含错误。18世纪以后是书逐渐流传到海外,为各大图书馆和私人收藏。本书以北京图书馆本、柏林国立图书馆本与北京图书馆所藏袁氏抄本为底本,校以其他善本,并采用波斯文原文、汉译与汉字音译之间互校的方法更正单靠不同刊本、抄本之间比对不能解决的讹误,并将波斯文原文逐字拉丁转写,且作诠释,以为现代研究者提供一个可信的文本与研究资料。
本文集所收的二十篇论文全都是由韩礼德教授本人亲自录选、提供的,这充分体现了他对这套西方语言学名著译丛和在中国推进、发展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汉语是前卫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语言之一;这也是我们要促进中国语言学家和外国语言学家之间的更为实在的交流的另一个理由。相对而言,中国语言学家的研究在国外还是很少被人了解——同样,他们的研究也需要为非汉语专业的人士所了解。除非我们能把汉字文本自动地翻译成拼音文字,没有几个成年的外国人会有时间学读汉语;大部分人还是得依赖翻译。翻译专业的语言学文本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而翻译过程本身对于增进人类对语言的认识也很有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