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字源》是一本介绍汉字起源和流变的读本,汇集了语言学家唐汉先生在汉字字源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作者秉承严谨地治学态度,搜集各方有关汉字字源的资料,从古汉字学研究等学科入手,发现了汉字形成过程中许多有趣而又有规律性的现象。本书从汉字与动物、汉字与植物、汉字与天地、汉字与人体、汉字与两性、汉字与战争、汉字与民生、汉字与文化等方面图文并茂地阐释了汉字的诸多奥秘。 《发现汉字》是一本研究汉字文化、介绍汉字之美的图书,作者从汉字字根入手,追根溯源,探究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起源和流变,*个从字根的角度分析汉字的产生、发展历程,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分析汉字,揭开汉字的造字之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 图说字根 ,从汉字字根入手,分析了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起源和流变;下编为 图说六
《图说字源》是一本介绍汉字起源和流变的读本,汇集了语言学家唐汉先生在汉字字源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作者秉承严谨地治学态度,搜集各方有关汉字字源的资料,从古汉字学研究等学科入手,发现了汉字形成过程中许多有趣而又有规律性的现象。本书从汉字与动物、汉字与植物、汉字与天地、汉字与人体、汉字与两性、汉字与战争、汉字与民生、汉字与文化等方面图文并茂地阐释了汉字的诸多奥秘。 《发现汉字》是一本研究汉字文化、介绍汉字之美的图书,作者从汉字字根入手,追根溯源,探究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起源和流变,*个从字根的角度分析汉字的产生、发展历程,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分析汉字,揭开汉字的造字之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 图说字根 ,从汉字字根入手,分析了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起源和流变;下编为 图说六
《汉译文学序跋集》是一套大型民国文献汇编,上限以甲午战争为界,并以收录译本序跋为主,早期晚清部分适当扩至报刊译序跋;下限至1949年止。从晚清至民国时期五十年间出版的几千种译作中收录了2000余篇序跋,共450余万字。这是学术界次全面收录晚清民国时期的汉译文学序跋,可以说是目前体量的一次汉译序跋集成。本辑为第三辑,收录1933-1938年的汉译文学序跋。
《现代藏语语法研究》是研究和分析现代藏语语法的一本专著,研究的语句均取材于现代藏文小说在口语基础上提炼而成,文种涉及藏文、汉文、国际音标,内容分二十六章,具体涉及语法单位、词类、体词与谓词、词的构成方式、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联合结构、兼语式、句法成分的双重性和多重性等内容。
1937年秋至1944年秋间,陈梦家先生在昆明西南系大任教,讲授中国文字学。1939年夏,陈先生将授课讲义编订成册,名文字学甲编,共分七章,其中第七章古文字材料只写了“甲骨文”一节,为未完稿。至1943年,陈先生作中国文字文学两章,自称为“重订本”,其内容与1939年本略有重复。1944年秋,经费正清先生和金岳霖先生介绍,陈先生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其讲义为英文打印稿,名ANINTRODUCTIONTOCHINESEPALAEOGRAPHY(译成中文为“中国古文献学概要”)。本书是陈梦家先生在西南联大教授的《中国文字学》课程的讲义,手稿未曾发表。虽说是六十多年前的旧讲义,有些见解已然过时,在陈氏后来自己的著作中也已经修正,但陈氏在其中所提出的某些观点到现在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再者,本讲义中陈梦家先生也架构起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学体系,这也体
如今要探讨经验的问题首先必须承认我们再也无法得到它。任何想在今天恢复传统经验的人都将面临自相矛盾的境地。幼年恰恰是颠倒的引擎,将纯粹的前巴别塔时代的语言转化为人类话语,把自然转化为历史。
本书所谓的“古文”,是汉代人对于秦统一之前的古代文字的统称,特别是战国时代东方国家的文字。这些文字,秦统一之后都已经成为历史。汉代以孔壁中书的发现为契机,重新进入学者的视野,从而在学术史和思想史上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影响。本书章《古文源流论》,从总体上论述了汉代、六朝、隋唐以至宋代古文流传的基本情况,着重从学术史的角度揭示各阶段的时代特点。本书第二章《古文经书考》,分别考察了各古文经书在历史上的流传情况,通过揭示每一种古文经书各自的发展历史,以弥补过去研究经学时忽视古文文本本身的状况。本书第三章《古文字书考》,勾勒出历史上诸多已经亡佚的古文字书,以及相关的人与事,以填补这一段已经“消失”的历史。本书第四章《金石古文跋》,就是对金石载体上的古文材料所作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考察在历
这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出版,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幅插图。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该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书中《汉字的结构》部分入选香港中学语文课本。
从研究语言到研究语言的使用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作为人类重要交际工具,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是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沟通信息所必不可少的载体。研究不同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的学科就是语用学。它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把人们使用语言的交际行为看做是受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制约的行为,研究特定语境中的话语含义,着重说明语境可能影响话语理解的各个方丽,从而建立语用规则。
有些事被认为是可能的,有些事则是必然的;有些事允许做,有些事有必要做,达便是情态(modality)。语言表达这一范畴时,显得非常复杂。《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在当代语言学的框架下,以现代汉语事实为观察对象,对情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对情态动词表达的情态系统、情态动词的范畴地位、特别是情态与其他范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探索。视角与研究方法新颖独特、语料丰富翔实、论证细致缜密、观点富有新意,对推动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书所谓的“古文”,是汉代人对于秦统一之前的古代文字的统称,特别是战国时代东方国家的文字。这些文字,秦统一之后都已经成为历史。汉代以孔壁中书的发现为契机,重新进入学者的视野,从而在学术史和思想史上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影响。本书章《古文源流论》,从总体上论述了汉代、六朝、隋唐以至宋代古文流传的基本情况,着重从学术史的角度揭示各阶段的时代特点。本书第二章《古文经书考》,分别考察了各古文经书在历史上的流传情况,通过揭示每一种古文经书各自的发展历史,以弥补过去研究经学时忽视古文文本本身的状况。本书第三章《古文字书考》,勾勒出历史上诸多已经亡佚的古文字书,以及相关的人与事,以填补这一段已经“消失”的历史。本书第四章《金石古文跋》,就是对金石载体上的古文材料所作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考察在历
《汉语词律学(第二版)》运用了符号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历史诗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全新梳理了汉语古典词的历史创作,提出了中国古典词学的句子、词体和声韵格律的认知框架和流变规律,开辟并展现了词的格律研究的诱人魅力和广阔前景。
内容简介
《无锡、苏州、常熟方言本字和词语释义》所说的无锡方言包括原无锡县东部硕放乡薛典的方言①和今无锡市区的方言。无锡薛典方言就语音说,与苏州及原吴县②方言很接近;就词汇说,与苏州、常熟及无锡市区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所以《无锡、苏州、常熟方言本字和词语释义》在述及四言共同的语素时,除无锡薛典方言外,还列出苏州、常熟及无锡市区的方言,兼谈三地的本字。本文各条目后所记的音,①为无锡薛典音,②为苏州市音,③为常熟市音,④为无锡市区音。文中所举例句都是属无锡薛典方言的。本文所说的主要是方言中的单音语素(成词或不成词),一般是方言中有音无字或一般不知其字的语素。另外还谈了文读音与口语音差别较大的一些通用字。本文以“~”代替条目字头,例句中写不出的字用同音字,无同音字直接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