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科技翻译新说》对翻译理论的创新发展进行了大胆尝试。全书共三章,章首次向读者推出了“句型比对译法”,针对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型这个基本层面的差异,分别讲述了汉语中各种主谓句和无主句的英译方法。特别是要用由先行词it和there构成的特殊句型来翻译的情形。编者认为,这种句型比对译法易于掌握运用,特别适合于我国读者。 第2章首次向读者推出了“汉英科技翻译关键词法”,针对汉英两种语言在时态、情态动词、被动语态、虚拟语气、后置修饰语、非限定动词、名词结构以及冠词等八个方面存在的重大差别,提出了八个“活用”——灵活运用时态、情态动词、被动语态、虚拟语气、后置修饰语、非限定动词、名词结构和冠词。 第3章“汉英科技翻译基本方法与技巧”系统介绍了分清偏正、选词用字、增补法、省略法、转换法、语序调整法、正
本书系部系统研究翻译政治问题的专著,采用政治学、社会学、性别批评、后殖民批评、文化研究等视角,通过研究大量的手英文文献并兼涉部分中文文献,清理贯穿于翻译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权力层面,对中西语境中的翻译政治进行溯原追踪和学理讨论。它由四章构成,整部书的构架是问题清理与个案分析相结合,论证周密、叙述明了,富于激情,在观点和材料上均有创新。
本书的编写用了六年时间。一是要启发你真正领悟英语与汉语的区别,二是告诉你在遇到有关难题时如何解决。本书中的“窍门”,就是我在多年的翻译实践和教学中,挖掘出的处理一些疑难问题的“妙招”。因此,本书将减少理论性的论述,从细节上剖析方法,达到让你一看就明白、学了就立即会用的目的。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是翻译学的入门教材,广获欧美高等院校采用。全书综览现当代重要的翻译学说,加以阐释和评议,更辅以逾八种语言的文本为解说。每章专述一个翻译学议题,各章又互相参照,层次分明,包括:主要观点及术语表小结剖析与讨论研讨要点个案研究中文版另附术语对照表参考文献及补充读物本书各章均由任教于各高等院校的翻译学教授及博士译成,译文准确忠实,并照顾到中文读者的研习需要,适量保留外文原文,俾便查考。芒迪的著作为[翻译研究]这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拍了快照,清楚而精辟,形象鲜明,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该领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研习翻译学的师生都极具价值。
乔斯勃格的《文本类型与魏译》深入探讨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两大问题:,在理解翻译过程时关注文本类型有何优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不同的文本类型?第二,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文本类型在哪些领域中、在何种程度上是共通的?原文和译文在文本类型上会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文本类型与魏译》共收录了16篇文章,分为部分,部分谈及方法论。第二部分从跨文化视角关注各类专门领域中不同体裁的文本,第三部分研究术语和词典。全书论证严密,涉及面广,作者均为学者,分别来自丹麦、英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中国香港等地,观点具有国际代表性,对翻译研究者和工作者极富启发意义。
《辞源通考》是以《辞源》为基础的。《辞源》是我国有广泛影响的大型语文工具书之一。它始编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成书于民国4年(1915),到今天已经80多年了。1931年出版了《辞源》续编本,1939年出版了这部书的合订本。它出版以来,曾为不少人案头之参考书,时时翻检,受益不少。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就引书来说,它引的书证并不就是始见书,有人曾经评价说“《辞源》无源”;再有就是引书只列书名或作者名,不详注篇名或卷次,读者难于检核。当时报刊杂志上面有不少评论文章,都指出了这一点。
本书紧紧围绕翻译生态这一主题,从翻译与其生态环境之关系入手,以翻译系统为主线,以生态体系为横断面,建立起全书纵横交织的整体结构和框架,科学、客观地阐释了翻译生态学的内涵以及翻译存在的生态环境、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全面、深入地揭示出翻译生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阐述了翻译生态的演进、翻译行为生态及其评估标准,并提出实现翻译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本书以翻译学和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旨在建立翻译生态学这一崭新学科。
本书将西方的翻译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阶段和解构主义阶段。同时,从类型上对翻译的文艺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翻译阐释学派、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法国释意理论派等八个派别进行了逐一论证,分析和研究。全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重点与全面相触及,源与流相辨析,介绍与评论相融合。应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翻译学著作。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有关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几个重要个案研究,尝试处理当中一些长久以来没有受到注意的课题,例如通事、外交语言、使团国书翻译问题等,目的是展示翻译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各个案研究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的中西原始资料及前人研究,通过充足的讨论来表述独特的个人观点。
这本集子收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所发表的讲话和文章,其中有些论点和部分例证有所重复。为了保持发表时的原样,除个别地方有所改动和删节外,未作重大修改。 我长期从事政治论著和文件的英译工作。空隙间,想从大量翻译材料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多少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希望能对有志于翻译工作,特别是汉英翻译工作的青年同志有所启发。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列宁在他的《黑格尔一书摘要》中指出:“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现实性品格。”英国有位翻译学者也认为:“翻译中的例句往往比翻译论点本身更有意思。”
《翻译十二讲》全书共十二讲,从内容上可将前后六讲分作上下两篇。归纳起来,上篇所谈应属于理论范畴的问题,下篇则偏重实践。在上篇里,作者谈了与翻译有关的六个问题:翻译界说、翻译这一行、译者条件、中文进补、英汉对比和翻译标准。其中,作者把“翻译这一行”和“中文进补”单独提出来进行讨论很有必要,也很新鲜。在下篇里,作者集中讨论了词语翻译、口号翻译、公示语翻译、名称翻译、辞格翻译和全译与变译。这六个问题有很鲜明的实践性,特别是口号翻译、公示语翻译和名称翻译,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也是目前出现问题比较多的地方,提出来详加讨论很有现实意义。
《中国的街市:北京/大同/洛阳/西安》是安野光雅的随笔画集,以四十幅绝美水彩配优雅文字,为我们记录下被遗忘的中国传统之美。 1985年4月,安野光雅开始了“中国的街市”的写生之旅,踏访北方的土地。从北京二环的街角、故宫,再到市郊的香炉峰,一路向西北,他到过山西大同的华严寺,见识了轰轰进站的蒸汽机车和悬崖峭壁上的悬空寺;再乘火车一路南下来到洛阳,于山野间寻觅杜甫故居;又沿黄河西行,到渭水河畔的古都西安和咸阳…… 安野光雅用画笔记录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喧闹的街市、勤恳的劳动者、静谧的古刹、质朴的村落,这些街景都承载着20世纪80年代的北国春光。纵使时间流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当你翻开这部随笔画集,依然能通过细腻
本书侧重学术性翻译学研究。书中指出,翻译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译者、读者、听众、观众等翻译现象中的认知主体,又包括语言文字、广义符号、意义、文体特征等认知客体。分别基于"翻译"和"translate"两个术语的中西方翻译理论对这些主客体的研究理路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的翻译学学理是人本主义的;西方的翻译学理是物本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