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是一部以译者行为评价体系为基础,以译者并具体以译者行为为切入口,以社会视域为评价视域,专题讨论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双边关系的批评性分析论著。 译者行为批评属于译者批评,是翻译批评学科的进一步细化;译者行为批评是翻译内外相结合的翻译社会学研究,是对译者意志性行为之于译文关系的评价研究,是对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化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发现研究。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是“以人为本”的研究视域。译者行为批评和文本批评互不可分,译者身份和角色决定译者行为,译者行为决定译文品质,而译文品质是与译者的身份和角色相一致的。从译者身份和角色入手进行译文质量评价,有望实现全面和客观。 本书偏重实例分析,与偏重理论建构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周领顺著
本书以文化研究的方法,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翻译文学史。内容涉及传教士的翻译,晚清文学和思想的演变、五四时期现代翻译的形成、1949年前后翻译的转折、新时期以后文化的构建,还涉及海外的现代主义汉语翻译。试图从翻译的视角,描述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和协商的过程,呈现中国现代性的构建过程。较之于主流的现当代文学及思想研究,这是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
早在公元3000年前,一些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中便出现了供翻译使用的双语词汇表。在古巴比伦和亚西里亚也出现了一批翻译人,他们把统治者的命令传达到各个被征服民族。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古代帝国都形成于征战,而被征服的国家所使用语言都各不相同。可以说,没有翻译人,古代的帝国根本不可能存在。由此看来,翻译具有悠久的历史。 然而,翻译学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成立至今几十年历史。那么,翻译学是什么?它所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希望你能从本书简单的图片和轻松的文字中,得到所有问题的答案。
傅敬民教授长期从事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译学荆棘》是他二十多年来跋涉于翻译研究领域的见证。全书依据文章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理论思考、译者研究、实践探讨和翻泽教学。每个部分收录了六篇文章,大部分文章都已经在期刊中公开发表,只有少部分未见诸于期刊。正如方梦之教授为本书所作的序中所说:本书“分类编目,汇集成册,内容周全,从翻译总论到分论,从翻译教学到翻译实践,都有所涉,大致代表了他教学和科研的成果”。通读全书,既可以窥见—个翻译研究学者的学术心路历程,也可以了解翻译研究学科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动态。
本书重点研究并叙述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中国的对外文学翻译活动和主要内容,并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重点研究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翻译环境、文本选择原则、翻译策略、译作接受情况及其在塑造中国文化形象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等,并从中总结出可以借鉴的经验,以期提高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外译文学作品质量、以及文化输出效果。本书主要以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为考察对象,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参考价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翻译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意象是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要素,在文学翻译中原作意象的再现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笔者在专著《文学翻译探索》(2004)、《文学翻译批评学》(2006)、《文学翻译语言艺术研究》(2007)、《文学翻译审美学》(2009)、《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特色研究》(2011)中已经初步探讨了文学作品审美意象的阐释和再现。在《文学翻译意象论》中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审美意象的阐释和再现作更深入的研究。
一、动词的变位概说和刚性动词的变位;二、动词的分类;三、名词的分类;四、名词的性、数、格、指;五、派生名词的构成等。
本书编者退休后,潜心学习书法,修身养性。先后临习古代书法大家的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些书法作品。学习书法期间,应同学同仁之邀,注释了唐代草书大家张旭《古诗四帖》、宋·黄文节公书梁·简文帝的《梅花赋》等字帖文字,纷纷复印传抄。 本书《颜注急就篇译释》是据学习《急就章》的笔记整理而成。本书校勘详实,译注严谨,书后附有《明拓急就章》,可助习者扫除文字障碍,亦可供学者和研究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