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话的正确读音是怎样的?一直以来地方方言界有不同的说法。为了规范广州话的正确读音,广东省地方方言界的专家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了广州话正音字典。《广州话正音字典》由粤港澳三地粤方言专家共同审订广州话标准
本书以广西罗城县银村仫佬语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了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借鉴参考语法的描写分析方法,兼顾传统语法的分析范式,对银村这一地域性的仫佬语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共时描写。全书共九章,分别描写了银村仫佬语的音系、词类、短语结构、基本句类和复杂结构等语言问题。此外,本书还附录了银村仫佬语的话语材料和分类词汇。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对涉及仫佬语的相关研究提供比较详尽的参考材料。
赣方言浊音走廊,主要集中在东经113°至117° 、北纬29°至30°之间;以赣鄂湘三省交界的幕阜山 为中心,东起鄱阳湖东岸,西至洞庭湖东岸,南抵九 岭山北麓,北濒长江南岸,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山多水 广的丘陵地带。 陈凌*的《赣方言浊音走廊语音研究》主要研究 赣方言浊音走廊的语音现象,首先从整体上对该区语 音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描写和分析,如在声母上全浊次 清都念浊音,且带同部位鼻冠音:在韵母上存在双介 音[iu]/[ui]现象,而古入声字出现边/鼻音韵尾 [l/n/η];在声调上普遍存在送气分调,尤其是阴去 送气分调。然后在描写的基础上,从实验语言学角度 ,本书对其特色语音或有争议的语音现象进行科学探 讨,如浊音声母、双介音和塞音三分。*后,本书以 修水方言为代表,进行方言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梳 理浊音走廊与周围各大方言之间的渊源关
《入门速成班丛书(3):粤语入门速成班》编排体例易学易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定能使各位读者迅速准确地掌握粤语。 《入门速成班丛书(3):粤语入门速成班》适用于非粤方言区读者学习粤语,也可作粤方言区人士学习普通话的参照。课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加注了广州话的拼音和声调,便于读者及时纠正自己的发音;每句广州话下面都有普通话解释,便于读者准确理解其含义。每课的“扩展练习”都有答案附在书后,便于读者进行自我测验。
许多语言及方言的归属问题一直是备受争议的问题。传统的语言分类方法,凭经验作定性分析,却无法作语言之间亲缘距离关系程度的数量描述。因此相关结论的可信度均值得重新商榷。本书的目的是根据计算语言学的原则,利用计算器手段以及分子人类学和词源统计法等先进方法,对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发生学关系做出科学的测定和分类。运用距离法和特征法来描述语言之间亲缘距离的程度,全面且系统地评价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亲缘关系,从而作出科学的分类。所使用的数理树图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所有语言的相互关系,并可以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理论问题,例如预测不同词的变化速度和替换方向以及计算出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分裂的年代。本书的意义在于建立起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数学模型,建立基于语言遗传信息的系统树与基于生物遗传
为让鱼和熊掌可兼得,我试着编写了这本小册子。内容共分四块:语音篇,词汇篇,语法篇,词语考释。前三块合为一大块,扼要介绍了武汉方言体系,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属于宏观的范围;后一大块是利用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一些词语作出分析,属于微观的范围。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如果视前者为主体,那么,后者便是例证;如果视后者为主体,那么,前者便是导言。这也正好反映了理论和事实的关系。语音篇——“声韵调”部分,为了显示武汉音跟中古音、北京音的对应关系,特别在例字后附注了中古的声韵调;“语流音变”部分,列举的例证较多,是为了提供传统的理论原则,作为词语考释的依据。词汇篇——“词汇动态考察”部分,用了《武汉市志(1980一2000)》(武汉出版社2007年)第八十篇《方言》第二章(我和熊一民同志合编)中的材料,有较大的修
方言调查记录语言的现状,方言比较反映语言的历史。方言词典用分条列举的形式,表达调查研究的初步成果。读者可以用来查考方言词语的意义。语言工作者可以据此从事专题研究。文史方面的学者,也可以取用其中的语料。 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工作近年来有所进展。在这个背影下,我们计划统一一部以实地调查为主的,综合的现代汉语方言词典。这个计划分两步走。步是调查四十处方言,编四十册地方言词典。第二步是在四十分册地方言词典的基础上,补充一些其他方言资料,编一部综合的汉语方言词典。分地方言词典与综合的汉语言词典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方言词典以方言调查为本。调查首先是物色发音合作人。发音合作选择老年中年,也不排斥青年。根据前者确定音系,记录语料,参考后者补充词语,同时说明音系与前者不同处。
《苏州方言丛书:学说苏州话》的部分内容兼顾语音、词语和语法。其中语音部分专业性比较强,靠汉字记录语音是不行的。苏州话口语中有好多说法写不出字,只能写个同音字,有时连同音字也没有。好些音普通话没有,用汉语拼音也无法表示,只有国际音标可以记录苏州话。但音标太专业化,对一般读者不适用。
《秦简词汇初探》到处都洋溢着理性的热情,闪耀着求是范式的光辉。前述全书内、章节内、问题内皆有其内在的逻辑语言可说,即其式例之一,其余每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成竹在胸的把握,有丰富的语料、必要的假设、丝丝人扣的求证、一张又一张的列表。前者可作二次概括化为范式,后者则直接书写为令人不得不信的内容。这也是《秦简词汇初探》不同於同类他书之处。
本书主要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力求以简明通俗的文字,系统地介绍南昌方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特色,较全面地论述了南昌方言鲜明的地域特色、悠久的发展历史、重要的历史地位、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共分五章:章主要介绍南昌方言的基本特色、南昌方言内部的差异、南昌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第二章主要论述南昌方言的形成过程、南昌方言的历史层次;第三章主要论述南昌方言与古代汉语的历史传承关系、南昌方言在汉语方言中的历史地位;第四章主要论述南昌方言与南昌地名、南昌民俗、南昌戏曲的相互关系;第五章主要介绍南昌方言的现代化进程、新老南昌话的差异以及对南昌方言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彝语应用语法》采用彝文、汉文和国际音标注音的方式编排,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在语法的框架内提供了大量的可以付诸应用的彝语例句,将语法知识活化为可以付诸应用的话语,对于学习者和研究者了解彝语的结构功能和交际功能,探究彝语用词造句的基本规律,有的参考价值。
《武汉方言语法研究》由赵葵欣所著,本书为武汉方言语法研究专著。主要研究了武汉方言的数量、程度、体貌、否定、疑问、处置、被动等七个意义范畴,并对方言口语篇章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考察。不仅力求准确、细致地描写、记录、整理方言语法现象,而且关注其中的衍生流变以及在语言类型学上的意义。《武汉方言语法研究》中还披露了一些目前尚少为人知的武汉方言书面文献资料,这些20世纪初期的方言文献对今后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岭南学丛书”系列二(共5本)简介“岭南学丛书”(系列二,共5本),包括1. 《岭南文献与文学考论》(左鹏军著,64元);2.《九龄风度与盛唐气象》(陈建森著,42元);3. 《岭南近代文化与社会转型》(谢放著,52元);4. 《粤西湛茂地区粤语语音研究》(邵慧君著,72元);5.《近代岭南文化价值观的演变》(宋德华著,58元)。这套丛书,是作者们汇聚多年学术积累而成的新成果,或以岭南近代杰出思想家、政治家为中心,考察近代岭南文化价值观的演进和岭南思想走向、文化路径的新变;或以张九龄的诗歌创作、人格魅力为中心,探讨张九龄与岭南诗学精神、盛唐文学气象形成的关系;或以若干典型个案、思想观念为中心,探究中西交汇、古今嬗变背景下岭南文化与社会形态的新动向;或以岭南方言分布与扎实的方言调查材料为基础,研究广东湛江、茂名地区粤语语音特点
书稿在对商洛方言概貌作了详细描述后,以本地话和客户话两种方言的竞争和共存为线索,探讨了商洛方言历时流变,以及两种语言经过长期接触后发生的语音结构上的变异。
汉语发展的历史规律可以概括为:语音简化、词汇多音节化、语法手段的丰富和严密化。附加式构词是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多音节发展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在语法方面丰富了构词法的内容;在词汇方面增加了大量的多音节词语;词缀中的后缀和中缀一般读轻声,而轻声是汉语声调的简化形式。可见汉语词缀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历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汉语词缀,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汉语词缀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山东方言词缀在官话方言中有的代表性。现代山东方言词缀系统在明清时期已经基本形成,但是由于以往缺乏系统的研究,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山东方言词缀的总体情况还缺乏了解。宋开玉同志的《明清山东方言词缀研究》次描绘了明清山东方言词缀的全貌,提供了汉语词缀在山东地区的一个完整的历史层面,
傅国通教授是著名的方言学家,在吴方言研究领域造诣很深。这部《方言丛稿》系傅国通教授的学术论文集,搜集了其有关方言研究方面的论文21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具体内容包括《浙江吴语分区问题》《浙江吴语内部分区》、《浙江方言语法的一些特点》、《浙中吴语帮母端母读音综述》、《浙江方言和普通话声调异同分析》等。
本书为“汉语言文字系列”望岳文库“丛书之一,主要内容有绪论;清代山东方言的声母;清代山东方言的韵母;清代山东方言的声调;清代山东方言毕韵轻声和儿化;《日用俗字》语音研究;《万韵书》音系研究;《等韵便读》音系研究;《聊斋俚曲集》用韵研究;《韵略新抄便览》音系研究;《七音谱》所反映的山东方音等。
《音乐教学应注意的50个细节》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实际需要,从音乐教学理论、音乐教学技能、音乐教学备课、音乐教学上课、音乐教学说课、音乐教学评价六个方面,选择了中小学音乐教师最为关注的50个细节问题,以音乐教学上课细节为重点,围绕细节问题为中心,通过采取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提供方法策略等写作方式进行突破,力求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关注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提出一些比较明确的意见和建议,提供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帮助与指导,力求体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操作性特点。
书稿在对商洛方言概貌作了详细描述后,以本地话和客户话两种方言的竞争和共存为线索,探讨了商洛方言历时流变,以及两种语言经过长期接触后发生的语音结构上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