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方言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上的发言、从晋语定义谈李荣先生的学术思想、次阴调形成的声学原因——以吴江方言为例、《游历日本图经》汉字对音所见浙川京三个语音层次、汉语方言语音调查研究与字本位、吴语字典及吴语语素刍议、苏州话高元音分析及其成因初探、浙江岱山方言特点和内部差异……
《中国方言学报》是一部研究中国方言的学术期刊。本书为期,收录的文章大部分是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2003贵阳)宣读的论文。这些论文对潮阳方言的象声词、嘉善方言的连读变调、昆明方言的儿化、赣东北方言词汇接触的表现、贵阳方言的ABB式状态形容词等内容作了详细的论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碰到了很多困难,困难之一是研究的依据都是书面语,而现代汉语书面语却严重不纯,很不规范,夹杂着各种方言成分,古汉语成分,还有各种欧化语法成分。要从如此驳杂的对象中整理出条理来,的确是难上加难,而且即使整理出一些条理来,任何人都可以随手拣起不少“例外”来加以非难。因此,长期以来我总想选择一种比较单纯的对象来分析研究,后选中了北京话。相对而言,北京话是比较单纯的,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北京话的口语形式,尽管不可能像化学元素那么纯,个人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不过和现代汉语的书面语相比,也可以说是相当“纯”了。这就是我着手研究北京话的起因。但是一旦开始研究北京话又接触到一系列新问题,牵涉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慢慢就和初的想法不完全一致了。北京话作为一种地区方言有其特殊地位和
以方言文化为内容且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和社会读者的乡土教材在全国范围尚不多见,本书努力遵循教材编写要求,在充分考虑专业性的前提下,注重知识性,凸显可读性。适合从小学高段到中学各年级段作为小本教材使用,并适合从青少年到老年各年龄段读者和本地居民、外来人口学习方言文化时阅读。
方言是某一地域中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天津方言。天津话常常被形容为 哏 ,哏不但代表了天津话幽默,也说明了天津人一种化解意识和轻松乐观的人生态度。天津话给人的印象是干净利索、语言简练、齿音重,粗野并不计小节。天津话有极为丰富的俚语、土语,生动活泼形象,很难用普通话代替。本套书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将方言的特色和趣味逐一呈现,展现方言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体现方言与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性,丰富性。
这是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教授细说上海话的一部文集,共分五册,作者以其长期的研究成果和深切感悟,对上海话和上海话文化进行具体详尽的分析,用通俗有趣的文笔娓娓道来,让你能感性体验上海方言与海派文化。 本书是完全用上海话书写的一本散文杂谈集,有 心里向永远年轻个复兴公园 、 平民乐园城隍庙 、 上海旧书店 、 煞根 、 夹忙头里髈牵筋 、 十三点 、 老克拉 等篇,读来亲切自然,系作者视为珍宝的上海经验、岁月印痕和独特的生活情趣的探幽掇英,展现了上海文化与上海方言的魅力。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语言中心课题之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参考语法研究系列丛书:现代维吾尔语参考语法》经课题组成员几年的努力现已编写完成。应该承认,当我们刚开始做本课题时,对“参考语法”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还不太明确,但经语言中心的指导以及我们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其他语种已经出版发表的各种参考语法书,最终明确了我们的课题性质。那就是,尽可能地把维吾尔语所有的共时特征及语言现象按一定的体系和顺序一个个描写出来,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近代西北方言文献集成》分四编,*编为 近代西北方言文献提要 ,分方志方言文献提要、方言专著提要、方言论文提要三类;第二编为陕西近代方志方言文献,包括《陕西通志》、《同官县志》等29种;第三编为甘肃近代方志方言文献,包括《西和县新志》、《重修皋兰县志》等44种;第四编为宁夏、青海、新疆近代方志方言文献,包括《海城县志》、《贵德县志稿》、《新疆地理志》等10种;第五编为近代西北方言专著(4种),即张澍的《秦音》、慕寿祺的《甘宁青恒言录》、王海帆的《陇西方言志》、范紫东的《关西方言钩沉》;第六编为近代西北方言文献 论文部分(16种),包括刘文锦《秦中方言》、白涤洲《秦音琐谈》、李酝班《凉州方言序》、冯国瑞的《关西方言今释》、廖序东的《城固 重言 记》,等等。
本书分为基础篇、发音篇、文字篇和场景篇四个大的部分。基础篇是让我们了解粤语的一些基本知识、分布、起源和特点等。发音篇是学习粤语字母的发音,这是很简单的部分,只要学会了字母的发音,就迈出了流利说粤语的靠前步。文字篇是学习粤语的文字特征,学会用电脑打“粤字”。场景篇是本书内容很多的部分,一共分为13个大场景,81个小场景。这81个场景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你能想到的场景,本书都有呈现。
《温州方言韵略》则试图从理论上对温州话语音的来历、演绎、发展作一个全面的交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温州话的历史变迁;其二,自中古音至现今温州话的纵向演绎;其三,温州话与普通话的异同;其四,温州方言内部的横向比较。 这里需要向读者交代清楚,为什么前面两书都以“温州话”命名,而此书却改以“温州方言”命名呢?其实,两者指的都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地说,它所指称的对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古代时范围宽一点,近现代范围窄一点。我们今天所说的“温州话”,有广狭两种含义,所谓广义和狭义,是就地域和时间而言。从狭窄的意义上说,“温州话”仅指今天温州市区的本蚰.人(即从小生长在此的本地居民)所说的方言,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温州话”,它甚至不包括各个郊县(市、区)的方言。从广的意义上说,所谓“
所谓蒙学,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蒙学对中国道德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的发展,甚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颇受日本、朝鲜、俄国及一些西方国家的重视。 本书精选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小儿语》、《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10种被广泛认为*有代表意义、*秀的蒙学读物,予以文化背景介绍、现代译文评析和词句典故注解。书中介绍了古代有关文史哲经、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名物典故、风俗人情、礼仪道德、勤勉故事、优秀诗歌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