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意图,主要不在于描写特定词义的发展,勾画它们在于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具体面貌,而是探讨汉语词义发展基本类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章概括叙述词义的一般类型、基本结构及存在方式;为词义演变和机制的探讨预作准备;第二章分析传统词义引申分析法的局限性,提出关于词义发展机制的新认识,并对汉语词义发展的基本类型进行初步构似;第三章充分举陈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词义发展的典型事例,以深化上述词义发展类型与原理的理解。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词义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汉语词汇结构论(增订版)》的主要内容包括作为分析对象的词汇;词汇性单位的确定;词的构成、结构和地位;字和语素;字和词;字串和语素;语素和词素;实语素和虚语素;词长和词汇单位的长度等。
本书以“两个三角”为研究视角,运用原型范畴和语法化理论,界定了“语气副词”这一术语,并确定了语气副词的研究范围;对一些边界不清的词进行了归类,并具体阐释了这样归类的原因;以“主观量”作为意义标准,以我们所列的所有语气副词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在聚合类的研究上,探讨了“好”、“太”、“多”、“多么”的次类归属及单音节语气副词的虚化机制。
一切从具体的语言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因此,几乎每个章节都努力挖掘出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趣事,或从令人深思的歧义结构人手,或从与汉语密切相关的文学典故人手,进而引导出某些汉语运用的规律来,以充分体现“趣味性”。
汉语词汇经历了以单音节为主到双音化的发展趋势,《汉语常用双音词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选取汉语常用双音词尤其是构词上有明显特色的常用双音词作为考察对象,对双音词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词汇化的机制和动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指出汉语许多双音词词汇化后还进一步演化,从实词向虚词进一步语法化。探讨汉语常用双音词词汇化和语法化有助于全面认识汉语的历时演变和发展规律;同时,部分双音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机制动因还有其特殊性,有助于丰富和发展词汇化和语法化理论。
《辞章学发凡》对汉语辞章学的定义、性质、对象、体系、规律、研究的方法、目的、任务及其发展的前景作了描述;用“四元六维结构”理论,解决了辞章学研究中一系列带原则性、宏观性的重大理论问题.
该书把语法化、词汇化理论运用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对汉语汉语史上的实词虚化和结构式的语法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该书特点是视野开阔,理论色彩浓厚,同时材料扎实,分析深入细致。该书内容除了前言部分简要梳理了语法化研究及相关的概念之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以语气副词“不成”、时间副词“已经”为个案,揭示了跨层结构的凝固成词过程及其后续发展;(二)深入考察了汉语史上与时、体、语气有关的一些虚词的来源和句法语义演变过程;(三)对汉语史上常见结构式的来源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细致地考察,对结构式的历时更替、结构式演变与语言接触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本书主要讨论了关于古汉语中词义的类型和词的语义分类,古汉语中字和词的关系,古汉语中词的同一性问题,古汉语中词的语义成分分析等内容。
《20世纪中国词汇学》全面描述了汉语词汇学的百年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百年来汉语词汇学的丰富成果,系统总结了20世纪汉语词汇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规律,宏观展望了21世纪汉语词汇学和语用学的发展前景。主要内容如下:1.对汉语词汇学史进行科学分期,厘清汉语词汇学的发展脉络;2.对汉语词汇学史上一些重大的问题、有影响的人物、学术争鸣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3.厘清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的交接点和界限,阐明中国现代词汇学是如何在批判传统训诂学糟粕、借鉴传统训诂学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探究语法学与词汇学中构词法的区别点;5.指出20世纪未能解决的问题,并尽可能给出研究的思路,以启迪后人。
《语言学:语言·语法·语义》是作者近六年来语言学研究的汇总与聚焦,共涉及40个专题:不仅有语言观研究,也育语法观和语义观研究;不仅有乔姆斯基研究,也有韩礼德研究:不仅有结构语法研究,也有认知语法研究;不仅有形式语法研究,也有功能语法研究;不仅有语言学理论研究,也有语言应用研究;不仅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不仅有普遍语法研究,也有具体语法研究;不仅有核心语法研究,也有边缘语法研究;不仅有内在语言研究,也有外在语言研究;不仅有语言生成研究,也有语言合成研究;不仅有语言学理论“革命”研究,也有语言学理论“反革命”研究;不仅有传统语法研究,也有现代语法研究;不仅有语法之“功”研究,也有语法之“过”研究;不仅有一致式研究,也有隐喻式研究;不仅有词汇隐喻研究,也有语法隐喻研究;不仅有语言学
本书以“两个三角”为研究视角,运用原型范畴和语法化理论,界定了“语气副词”这一术语,并确定了语气副词的研究范围;对一些边界不清的词进行了归类,并具体阐释了这样归类的原因;以“主观量”作为意义标准,以我们所列的所有语气副词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在聚合类的研究上,探讨了“好”、“太”、“多”、“多么”的次类归属及单音节语气副词的虚化机制。
本书从语篇类型和语篇结构出发,综合运用篇章语法和文章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叙事语篇、论证语篇、说明语篇、新闻报道、新闻评论中的复句使用情况。叙事语篇、论证语篇、说明语篇是三种基本语篇类型,新闻报道隶属于叙事语篇,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证语篇。基本语篇类型与下位语篇类型相结合,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展示宏观语篇对于微观复句的影响。本书围绕篇章结构及其凸显等级、语篇类型和结构以及“前景—背景”与复句运用等问题展开。
本书总共十二个研究专题,分为12章,每个专题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以期通过这些互相关联的文章,多方面地揭示汉语语法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变化、后果;尤其是对汉语虚词语法化的过程趋势、形成动因、句法表现,本书作了多角度的探索和多层面的分析。细究这12篇文章,其中前五章属于中观研究,主要研究汉语虚词语法化的方式与后果、动因与机制,后7章都是微观研究的,绝大多数都是与汉语虚词的发展、演化有关的课题,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各个方面。本书虽然都是研究虚词语法化现象的,但由于虚词一直处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所以,本书实际上涉及的语法现象,既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也包括附缀、词缀、零形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虚词演化的各种句法后果关注比较多,除了讨论一系列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和动因之
《认知语法基础(Ⅱ)描写应用》是二卷本著作的第二卷,它介绍了一种全新的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学调查概念。认知语法的核心主张是语法与词汇构成一个连续体,可以通过象征单位(形式一意义配对)加以描述。与目前正统的观念相对,作者主张语法不能脱离语义独立存在,它是概念内容的构成和象征关系的表达式。这一卷告诉读者如何运用在卷中讲到的理论,将认知语法应用于分析一系列典型语法现象,这些现象主要(但不是惟一)取自英语。书中材料的数量、分析的价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兰盖克再一次成功地创作了一部激动人心、清晰流畅的著作。书中对语言材料的分析,值得仔细关注和思考,本评论篇幅有限,恕不一一列举。将语言看做一个与概念行为相互交织的认知过程,找出方法加以讨论,似乎是认知语言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