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语言比较的理论和方法,对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进行比较研究。内容除了论述语言比较研究的理论方法外,还包括述补结构、述宾结构、被动结构、语序、句式、量词、四音格词等方面的语法比较。涉及的语种有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突厥语族、蒙古语族等几十种语言。其研究成果对于语言类型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建设以及双语教学的实践部有的价值。
20世纪以来,哲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向“语言学转向”的思潮,但这种转向却停留在对语言的工具性反思层面。本书从语言的生存行为入手,重新探查世界的本体和人的存在问题。首先,语言既是生态化的,更是生存语义化的;其次,语言的生存语义是以“场”的形式敞开并以“场”的方式发挥功能;其三,以生存语义为内涵充盈形态的场,既可以生境方式也可以死境方式构成人存在敞开的原动力。人们所熟悉的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环境与社会、群体与个体、历史与发展、过去与未来、现实与想望、真理与价值、自由与伦理、永恒与美等等,无不构成这个动态生成的生存语义“场”的具体内容。以生存语义场的方式来重新审视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可能发生的一切,将为当代哲学创构新本体论基石,更可能为当代学术打开一扇新窗口,开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