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淮扬文化研究文库: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是以框架语义学(FrameSemantics)为理论基础,以框架语义学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框架网络(FrameNet/FN)为重要参考,以框架语义分析方法为研究手段,以汉语移动域为研究范围,以构建汉语框架网络语义知识库(ChineseFrameNet/CFN)、服务中文信息处理为目标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是从事中文信息处理、汉语语法学、认知语言学、英汉语言对比和移动动词(位移动词)研究的本科生、研究生和专业研究者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山东大学“211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当时确定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将我校词汇学和训诂学的力量组织在一起,在现代语言理论和词汇理论指导下,对汉语词汇的古今情况,进行一次尝试性的探索。 词汇学、训诂学虽然都是各自独立的学科,但是两都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词汇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很多方面都要求我们追根溯源地去说明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也才能把问题阐述得清楚透彻;而要做到这一步,就必然要运用到训诂学的方法,更需要借鉴诂学的成果, 对于训诂学来说,也同样存在着深入研究和发展的问题。训诂学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也必须有其新的开拓和发展,它除了需要引进现代语言理论之外,也必须在溯源的同时而进行探流的工作,应该运用现有的训诂成果和方法,力争对汉语词汇发展
本书综合介绍了语法化这一概念。在语法化过程中,词汇术语和结构出现的某种语言语境中具有语法功能,而一旦其本身发生语法化,就会继续发展出新的语法功能。因此,名词和动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充当不同的语法成分,如格的标志、句子的连接词以及助词。作者在本书中涉及了包括历史语言学、话语分析和语用学在内的多个语言领域,数据取自多种语言,包括埃维语、芬兰语、法语、印地语、赫梯语、日语、马来语和英语,其中尤以英语为主。 本书为第二版,根据十年间出现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对版进行了的修订,并且增加了详细的参考书目。本书还着重探讨了当今学术界对语言混合过程中语法化的变化的方向以及语法化的作用等问题的不同见解。 对所有关注语法开式发展的语言学家来说,《语法化》一书都是一本极有价值,引人深思的。本书语言、结
为了适应广大读者学习文占文的需要,使广大读者了解古今汉语的继承关系,掌握古今汉语的不同特点和规律,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本《古代汉语语法》企图对古代汉语语法的全貌,进行较为全面地、系统的阐述。本书是按实词、虚词、单句和复句的顺序编排的,在论述过程中,通过和现代汉语比较,既注意了古今汉语语法的相同之处,又突出了古代汉语语法的特殊规律。
本书内容独特创新,用不小的篇幅讨论了古代汉语的音变构词。本书对词不限于类别、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的简单比较,而有专章将词置于一个大的系统下进行比较,这也是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对比较内容的重要更新。 本书比较角度的切入堪称独特。传统的句法比较以单句和复句的类型意义为切入点。本书除了这些切入点外,还从语法手段和标记体等点切入进行比较,使比较更加多角度,结果更加多维度。用了一些“非语文”的研究和表述方法,例如运用了数学符号及公式表述语素构成合成词的语法关系及层次、复句内部的语义关系及层次等等,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和《文言虚词》稍有不同,讨论的范围比较广泛,有时也较深入。因为例句有译文,初学者也还可以看得懂,想深入一层研究的也用得着。本书选择了百多个虚词,虚词中的多音词附于主要虚词之下。虚词的用法,不仅限于常见的;比较难解的,或者容易误会的,也顺便讲清楚。一个虚词有几种意义和用法,尽可能作明确的交代。 这本书有些提法和用语和我过去的书有所不同,我将另写一本书来论述它。因为本书只讲虚词 ,不是全面讲语法,更不讲语法理论,不便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