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语言学书系:类型学视野的汉语名量词演变史》从类型学视野考察了汉语名量词的演变历史,详细描写并分析了汉语分类词产生、形成初期的情况,形状、功用、生物属性等各类量词的形成历史和规律,各时期量名搭配、名量搭配的变化,量词在非数量表达结构中的运用等。重点讨论了汉语名量词的产生动因、“反响型量词”以及通用量词在汉语量词发展史上的地位、量词这一语法范畴如何在汉语中扩散、指示代词与量词结合的历史、通用量词“个”是否泛化等问题。书中基于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汉语史事实,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意见。既发现和概括了以往仅从汉语看汉语演变所不能看到的演变规律,又以汉语得天独厚的完整而丰富的历史材料补充了类型学分类词研究某些方面的欠缺。
贺阳的研究的突出优点是对什么是“欧化现象”不仅仅是列举而是加强了论证。某种新兴的语法现象是汉语原来没有的,是受西方语法影响而产生的,并且是什么时期在哪些作品中出现的;有的好像是一种新兴的语法现象,但是汉语过去有过,只是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后来受西方语言影响才推广开来的;有的是汉语原本可能产生的格式,但处于萌芽状态,过去长期没有发展,只是在西方语言影响的触发下才蓬勃发展起来的,等等。作者引用历史文献,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得出了可信的结论。作者在第九章“语序的欧化现象”中对现代汉语书面语连词的使用和主从复句的语序的欧化现象的论证,十分细致,说服力极强。对这些欧化现象作者也进行了的理论探讨,指出欧化现象相对而言是“突发’’的,不是“渐变”的;“欧化现象”限于书面
本书从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以及心理精神文化的角度,概述了汉语中大量的文化词汇,在概述中注重词语的类聚特性和词语的语源、语用、感情色彩等特点,而且插入了大量的配套图片,有助于读者理解汉文化的深层意蕴。本书既可作为留学生学习汉语文化词汇的,又可作为中外学生的课外读物,从文化词汇的角度,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李秀实编著的《文言文字词句教与学》是一本专门介绍文言文字、词、句教与学的读物。其特点:一是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从音、形、义诸方面突出了对字、词、句的讲解;二是注重基本规律的探索,引用古典名著中的大量例子,经过分类比照辨析,探其异同之源,揭其变化之理;三是重视教学结合,提出了提学文言文教学质量的中肯建议;四是重视汲取相关研究新成果,并加以推介;五是重视学术研讨,对部分疑难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文言文字词句教与学》可供中学语文教师及古汉语研究者作为业务参考用书,也适合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自学之用。
构式语法理论是国际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受到学者的极大关注。基于语言学、语言习得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本书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理论问题:为什么构式本身具有独立于词的意义,构式在解释句子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时起着什么作用,构式和其成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构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怎样系统地研究构式,以及构式的能产性程度。本书还对英语中的双及物构式、致使一移动构式、动结构式、以及way构式等四个构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解释。对于研究兴趣在理论语言学、句法学、语义学、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领域的师生而言,这是一部很值得研读著作。
本书主要针对汉学生学习哈萨克语的特点和难点,对现代哈萨克语语法进行全面细致的描写,力求全面地解决哈萨克语语法学习和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全书分为实词、助词(虚词语法手段)、重叠和语序等四编。包括:词的构造和词类、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动词、摹拟词和感叹词、格助词、连接助词、语气助词、助动词、时间助词和结构助词、重叠手段、语序手段等十七章内容。本书适合母语为非哈萨克语的普通高校哈萨克语专业学生和哈萨克语的自学者,相关的高校教师以衣语言研究工作者使用。
这本“再补”,仍旧依据了一先生《同源字论》进行工作,行文格式也都仿照《同源字典》。只有两个地方改了改。一是对文字形义的分析,除了依据《说文》和别的字书以外,又适当参考了现代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成果。这样做,是想弥补前人主要比照小篆说解文字形义的不足。二是在每组同源字前面加一段文字,说明这些字在意义上的联系,以清眉目而便阅读。另外,为了让读者容易查考王先生的见解,又把《同源字论》附在书后。目前,对同源字研究的看法,恐怕还有些见仁见智的歧异,我之所以一补再补,目的就在于提出点资料供大家考虑和选择。资料多了,理论才能概括得正确,再加上汉语研究的进展,主要是古音研究的进展,比较完备的同源字典才有条件产生。至于我弄的这点资料,有有用的,难免也有错的,欢迎大家批评。本书跟《同源字典》和
孙锡信主编的《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主要研究中古及近代汉语的各种语法现象,从17个方面叙述了汉语语法的历史变化,并探讨这一时段语法演变的特点与规律。另从古人的著述中“披沙拣金”选录了若干材料,从三个方面概述古代学者对中古近代汉语语法学所作出的贡献。可以看出,古人对中古近代语法现象关注和研究是不系统也不深入的。我们既要重视古人的有价值的发现和见解,更应该循此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周密的论证。
该书把语法化、词汇化理论运用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对汉语汉语史上的实词虚化和结构式的语法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该书特点是视野开阔,理论色彩浓厚,同时材料扎实,分析深入细致。该书内容除了前言部分简要梳理了语法化研究及相关的概念之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以语气副词“不成”、时间副词“已经”为个案,揭示了跨层结构的凝固成词过程及其后续发展;(二)深入考察了汉语史上与时、体、语气有关的一些虚词的来源和句法语义演变过程;(三)对汉语史上常见结构式的来源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细致地考察,对结构式的历时更替、结构式演变与语言接触的关系进行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