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科技史和科技哲学的角度看,研究中国科技档案史也是十分必要的。科技档案是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技工作和进行经验积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以它为基本研究内容之一的科技文献史研究理应是中国科技史和科哲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正是科技档案史研究与中国科技史、科技哲学研究的这种内在联系,使我成为科技哲学博士。
《日本江户汉方医学书选编:伤寒论辑义》为日本著名医家、考证学派代代人物,丹波元筒代表作之一。 《伤寒论辑义》在版本校雠方面,“原文一遵宋版,而诸本异同,尽注各条下,以备参考”。后世学者由于条件所限,无法一窥原版古籍,得先生之作可以无憾,往义理阐发方面,是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其着精选中国伤寒注释四十余家以及《内经》等有关论述,附以丹波元简按语,逐条论述。其着还精选各类医案20余则,串联条文,以释其义。 丹波元简所著《伤寒论辑义》及《金匮玉函要略辑义》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对日本汉方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同时,对我国的中医学研究及临床实际应用也有的参考价值。
应邀作序,往往不易,或浮光掠影、言之无物,或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先生为故友新朋的著述作序,皆敬慎为之,投入极大心力,先细读全稿把握作者的整体意向,再就原著旨趣加以伸引发挥,从不同角度贡献研究心得,从而达到一种论学会友、同声相应、有所推阐的作序效用,展现出深厚的学养和真诚的良知。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位艺术家合作编纂,由22位来自各国、各领域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撰稿,以新颖而独到的视角,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回溯、解读、剖析“策展”这一概念。通过梳理历史并分析各类典型案例,力图打破界限,使讨论尽可能不受学科、地域、族群、性别以及机构类型的限制。尽管在梳理策展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将目光投向西方,但当聚焦当代策展实践时,无论其是否发生在文博或艺术场馆内,均被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加以分析研究。 全书22篇文章在编者的排布下构成完整的有机体,共同对西方思想文化施加于当代艺术和策展领域的影响提出挑战,认为当代策展应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一场真正的全球性跨学科对话。
本书是《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丛书》系列之一的《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战国楚帛书甲篇新释、战国竹简《诗论》编联新探、竹简《诗论》诗学思想综析、竹简《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战国竹简散文文本校理举例之一——《彭祖》通释及韵读等内容。
本书共收录清末民国时期学者撰写的有关福建、四川、浙江、广东等地宋元以来刻书史史的专门著作四种,计有王国维编撰《两浙古刊本考》、黄慈博编撰《广东宋元明经籍刊本记略》、佚名编辑《福建板本志》及佚名编撰的抄本《宋本考:蜀刻纪略》。全面记载和考察了我国古代地方主要刻书重地——闽蜀浙粤刻书源流、规模、发展历史,归纳总结了各地刻本的刊刻墨印特点及传承流布情况等。是研究我国地方刻书史及至文化史的必要参考文献,也是鉴定和收藏古籍板本的重要依据。其中佚名编辑《福建板本志》(八卷)是文化大师、藏书家郑振铎所藏。
本书论述馆藏文物的防震保护,包括国际研究进展和研究进展两部分。国际研究进展部分译白专题研讨会论文集《馆藏文物防震保护研究进展》,内容涉及馆藏文物防震保护理念和震害机理,包含从典型馆舍到具《BR》体文物、从简单经济方法到现代减隔震技术等各种各样的防震措施和案例。研究进展部分编录了本书编译团队的相关研究项目论文,内容包括上海博物馆陈列文物防震研究、5·12汶川地震后博物馆防震减灾调研、成都博物馆新馆结构抗震、地铁等轨道交通振动对馆藏文物的影响,以及《馆藏文物防震规范》等。
西学东渐至晚清时代达到高潮,并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风气嬗替,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同一时代的书目著述来了解西学传播的品类细节,以及在两种不同文化意识相互碰撞的特定条件下,近代“新学”的发轫和形成过程的品类、细节,应该是观照和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社会思潮演绎全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收入《晚清新学书目提要》的《增版东西学书录》(徐维则辑,顾燮光补辑)、《译书经服录》(顾燮光撰)和《新学书目提要》(通雅斋同人撰)三部书目提要之作,收罗宏富、体例精审,除依次列具著者、译者、版本、卷次、内容提要、得失评骘之外,尚有相关读物介绍等其他可资参考的线索提供。全书简体横排,新式标点,凡原本错讹处皆斟酌订正,另索引,以便查阅。
近代中医学家,江南名医曹炳章(1877-1956),字赤电,浙江四明人。医名鼎盛,谦逊好学,诊余广集医书,名闻海内,自语“常畜医药革命之决心”,为振兴中医,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平生著述甚丰,仅撰述和评校之书,即逹三十余种(不包括《中国医学大成》),实践了一条“从临床中来,而归宿于著作”的医学家之路。
本书按“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类编排,每大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如专科目录下分经学书目录、史学书目录、诸子学书目录、文学书目录。书后附“书名索引”与“作者索引,以便查检。
新中国成立后60余年的经济发展存有严重的痼疾,是受外环境变化促动,传统发展方式酿成的积弊日益凸显。加之受“三期叠加”等因素影响,进一步昭示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紧迫性。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发展的历史,反思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经济未来向好发展提供借鉴,这是时代交给经济学与历史学界的重任。本书从五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发展展开研究:新中国60多年旅游业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旅游业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提质增效成为旅游业创新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全球化红利、人力资本以及消费结构是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运用修正后的DEA模型对旅游业效率实证研究,并从稳定性和协调性两个方面评价旅游业效率
《书林清话》由叶德辉著,吴国武、桂枭整理。本书主要包括《书林清话》十卷、《书林馀话》二卷,末附《书林清话》校补、《书林清话》纠缪并补遗。它以笔记体系统地介绍中晷历代雕版印刷书籍的各项专门知识。从书籍和版本的各种名称,宋元以来历代官刻、私刻、坊刻的源流,各时代的刻本,古代活字印刷、彩色套印的创始和传播,到历代刻书的规格、所用材料以及工料价值的比较,印刷、装潢、鉴别、保存的方法,乃至有关刻书、抄书、藏书、卖书的遗闻掌故,书中皆有论述。本书取材于历代诸家目录、题跋,兼及前代史书、笔记、文集诸书,是研究版本目录学的入门名作。本书由华文出版社2012年出版。
2012年是国家图书馆的“基础年”,国家图书馆按照“强化基础、苦练内功、开拓创新、稳步发展”的总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图书馆年鉴(2013)(精)》(作者国家图书馆)力图全面反映国家图书馆2012年各方面工作开展概况,提供翔实数据,为业界提供参考,为公众了解国家图书馆提供桥梁。本卷在前两卷的基础上,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充实和局部调整,增加了“文献开发”的内容,同时在“基础业务工作”部分增加了“文献保存与保护”方面的内容。
这套《吧城华人公馆(吧国公堂)档案丛书》之一的《公案簿》的校注、出版工作,公元2000年起列入中国厦门的校际交流中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本书是原始档案记录的年代分别是1832年6月8日—1834年8月1日,1843年10月20日—1844年6月7日十年间的吧城华人公馆(公堂)事务。本书正文原以毛笔楷书、行楷、行草、草书汉字书写,杂以古今字、异体字、俗字、当时通行的简体字,本次校注径改为中国大陆现代规范的繁体字。档案原文中,凡公元纪年皆使用苏州码,公元纪月、纪日皆使用汉字,本次校注皆以阿拉伯数字统一之。档案原文中,钱款额、物品数额、人数等往往混用大、小写汉字或苏州码,本交校注地于几可能带小数(即非整数)或百位数以上的货币、度量衡数据,一律改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之;对于其中带有多级计量单位的货币、度量衡数据,本次校注一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