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是一个敏于思考的艺术家,他的思维所具有的前瞻性以及艺术的探索性,导致与时代的冲突,衍生出他悲壮的人生际遇。作为艺术家生活轨迹和思考纹路的记录与敞露,这些文字折射出社会风云激荡下的人生抗争和无奈,闪烁着理性与人道与艺术智慧的火花,代表那个时代最有价值的思想光华之一,照亮和启迪同行人与后来者。 本书除石鲁在延安整风时期的思想自传外,大部分由石鲁家属提供石鲁手稿真迹影印成册,包括石鲁的文章、诗词、杂记、剧本等,很多是发表的文字,生动展现了石鲁的思想感情,是石鲁社会理想、人生观、文化修养、艺术观念的进一步披露,是石鲁思想文献的原生态表白,是研究石鲁原始资料,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石鲁作品和人格的认识和理解,也是考察石鲁与那个时代的艺术家独特和典型的思想田野标本。
《出版学建设丛书:中国出版文化史》内容: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如果说即使一木一石都有着久远的历史的话,或许会有些夸大其词。但是,在这样一个悠远的文明面前,即使当方便面广告宣传中夸张地赫然出现诸如其在中国有“四千年历史”之类的词句时,也不能就此笼统地轻下断言,认为这有些荒诞无稽。如果我们要探究“拉面”“面条”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代。当时出现的“水引饼”发展到唐代就演变成了“切面”,到宋代就变成“面”了,那就是:“水引饼”至宋代又发生了重要演变,最终成为现在所说的“面”了(青木正儿著,《华国风味》,“馄饨之历史”)。换句话说,“面”即使没有四千年的历史,但至少也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了。
《甘肃文献总目提要》是在邢澍《关右经籍考》、安维峻《甘肃新通志》、张维《陇右著作录》等已有书目的基础上,查阅参考历代书目,按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分著录甘肃历代著述文献两千两百余种。每书撰写有较为详细的书目提要,包括卷数、作者及其事迹、内容体例、序跋情况、学术价值、存佚情况及版本等,并作出相关考证。该选题对于地方文献目录的充实及当代目录学的研究有着积极推进作用。
《竺可桢全集(第23卷)》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突破了传统的“图书馆规章制度汇编”的思路,全面厘清管理脉络,创建了符合东莞图书馆发展特色的制度框架体系,为东莞图书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指南,进一步促进了业务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原则上,延续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思路,并重点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融入制度体系中,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制度规范行为;结构上,全面、完整,从组织文化到行政管理再到业务规范,全方位涉及,并自成体系;时效性上,反映了东莞图书馆管理规范的研究成果,紧贴实际,并与国际上通行的绩效管理与评估接轨,具有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