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草文献的出土,为西方图书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和手资料。在弗雷德里克·G.凯尼恩编著的《古希腊罗马的图书与读者》中,凯尼恩主要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结合古典文献中关于图书和阅读的零星记述,向读者生动而又详细地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生活中图书的材质、形制、内容以及阅读习惯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情况。本书是西方图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您最近查看的商品和相关推荐 查看或编辑你的浏览历史记录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
《茭蒲青果集》是黄永年先生早期著述的结集,收录有关先秦及唐代史地、明器、文物、版本等方面的文章四十余篇。这些文章多以札记形式写成,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后来著述的风格如专题论文、探微发覆、纠错正谬、填补空白等在这本集子中已初步形成,可以从中探寻作者学术风格的渊源。
本书由史证编、版本编和鉴定编三部分组成。其内容包括书籍的生产材料与生产方法、中国书籍的产生、初兴与发展、书籍的装帧艺术、版本类型与版本称谓、一般刻本书的鉴定、活字印本书的鉴定、抄写本书的鉴定等。本书可作为古籍普查的培训教材。
《寿世保元》是明代著名医家龚廷贤的代表作之一,是其继《万病回春》之后的又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全书十卷,卷一为中医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包括脏腑、经络、脉象、运气及本草等;卷二至卷九为内、外、妇、儿诸科疾病的辨证施治,证下广集各家学说,分述其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并载有医案。卷十为单方、杂治、食疗、养生、急救、灸法之类。此书内容丰富,立论精详,理法方药兼备,选方简明实用,其中有许多是“内府之珍藏”,“方外异人之秘传”,它对于中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际运用,具有较高的价值。
本书系河南博物院主持编辑的系列出版物《博物馆探索》第4辑,集中反映河南博物院在文物收藏、文物展览、文物研究、博物馆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 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特约”“史学发微”“博物馆实践”“考古探索”“文化遗产研究”等栏目,刊发论文20余篇。这些论文出自专业人员之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尤其是博物馆实践研究,对当前的博物馆研究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是博物馆收藏、博物馆研究、文物研究者的主要参考资料。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而又独具特色的世居少数民族,也是为世界稻作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的 水稻民族 。现有人口297万多,主要聚居于贵州的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散居贵阳、安顺、毕节、六盘水等市以及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其来源于古代 濮越人 。唐代史称 西南蛮 ,宋元以后汉族史籍中称 蕃 仲家蛮 ,明清称 仲蛮 ,解放前被称为 仲家 水户 夷族 土边 本地 绕家 等,大部分以 布依 或 布越 自称。1953年,根据本民族意愿正式统一用 Buxqyaix (汉语音译 布依 )为族名。布依族除使用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布依语外,还拥有本民族古文字,20世纪50年代又创制了拉丁布依文。同时,布依族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礼仪风俗、文学艺术、建筑及饮食等方面也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基于此,本书对有关布依族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搜
《中国文献学》为张舜徽先生颇具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之一。该书初版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正值百废待举之时,文献学学科初立,教材建设亟需完善,张先生这本著作一出,立即成为全国该学科的通用教材,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学史、古代哲学史等各相关专业硕、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读物。直至现在,许多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依然将该书作为教材。《中国文献学九讲》依据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中国文献学》为底本,详加校勘、整理而成。原书一共十二编,编者选取了其中关于中国古代文献“常识”的精华部分,编为九讲,使读者系统了解古代文献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治学方法,更可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原稿送出去以后好久,才得读到梁家勉先生在学术研究一九六三年第三期上面发表的文章。梁先生指出了本书上的一次印本的中的许多错误。其中有的是这次改写时已经改正过了,还有一些地方没有来得及修改。除向梁先生深致谢意外,还希望读者能参阅梁先生的那篇大文。 最近胡道静先生在文史上面发表了一篇伦梦溪忘怀录的文章,里面提到中国古代的农书当中,有一些可以说是属于“山居系统”。胡先生的这个意见我极以为是。本书后面所附关于中国农书一文中,也约略讲到中国农学著作的几个系统或类型,可是没有举出“山居”这个类型来,现在想来应当说是一种遗漏。过去不少可以视为农书的著述确是出于那些“隐君子”之手的。这也是中国过去那样的对封建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
《在统制与自由之间:战时重庆新闻史研究(1937-1945)》考察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新闻统制策略,对其组织建构、检查程式、具体运作过程有较详细的论述,较为真切地还原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战时形态”,《在统制与自由之间:战时重庆新闻史研究(1937-1945)》包括官方和民间围绕新闻自由展开的冲突。国共两党利用媒体所进行的交锋,并对这些冲突交锋的后果作出了评估。
《课程愿景》挑战了从拉莫斯(Peter Ramus)到泰勒(Ralph Tyler)直到今天四百多年来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单一的、主导性的课程观。它沿袭并超越了杜威的精神,创造了杜威未曾预料到的愿景——将科学性、故事性和灵性游戏式地结合起来的课程愿景。通过这种写作方式,《课程愿景》促使我们每个人都根据理性的逻辑、社会的特性和文化,以及创造意识与神秘性,来创造我们自己的课程愿景。 阅读《课程愿景》是非同寻常的经历——它引入入胜、富有挑战性并促使我们沉思。书中的课程探究不仅触及美国的课程传统,它也挑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课程传统。多尔提出的5C——课程是在跑道上跑(Curriculum as currere) 、课程是复杂系统(Curriculum as complexity)、课程是宇宙论(Curriculum as cosmology)、课程是会话(Curriculum as conversation)、课程是共同体(Curriculum as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