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清话》由叶德辉著,吴国武、桂枭整理。本书主要包括《书林清话》十卷、《书林馀话》二卷,末附《书林清话》校补、《书林清话》纠缪并补遗。它以笔记体系统地介绍中晷历代雕版印刷书籍的各项专门知识。从书籍和版本的各种名称,宋元以来历代官刻、私刻、坊刻的源流,各时代的刻本,古代活字印刷、彩色套印的创始和传播,到历代刻书的规格、所用材料以及工料价值的比较,印刷、装潢、鉴别、保存的方法,乃至有关刻书、抄书、藏书、卖书的遗闻掌故,书中皆有论述。本书取材于历代诸家目录、题跋,兼及前代史书、笔记、文集诸书,是研究版本目录学的入门名作。本书由华文出版社2012年出版。
本书是顾廷龙编纂的清末民国学人章钰的藏书目录,“四当斋”是章氏的书斋名。章氏精于版本校勘,家富藏书,1934年其后人将所藏书二万余册捐赠给燕京图书馆,顾氏为之编纂此目,分别部类,并收录章氏所撰校勘记,间或加以按语。书后编有书名索引,方便了后人的使用。此目对于了解清末民国时期的藏书状况和版本目录学都有参考价值。
本书是顾廷龙全集之一种,是顾廷龙编纂的清末民国学人章钰的藏书目录,“四当斋”是章氏的书斋名。章氏精于版本校勘,家富藏书,1934年其后人将所藏书二万余册捐给燕京大学图书馆,顾氏为之编纂此目,分门别类,并收录章氏所撰校勘记,间或加以按语。书后编有书名索引,方便了后人的使用。此目对于了解清末民国时期的藏书状况和版本目录学都有参考价值。
《中国医学大成》分十三类,凡三百六十五种:医经十五种,药物十九种,诊断十六种,方剂十九种,通治六十种,外感病四十三种,内科二十七种,外科五十二种,妇科二十四种,儿科三十三种,针灸十六种,医案十六种,医论医话、医史二十五种.因其搜罗至广、版本选择至精而称誉医坛。《中国医学大辞典》主编谢利恒氏赞此书、吾道精华,咸集于此;医史学家宋大仁称:、兹书一旦问世,人人皆有获让秘籍之机会,必不似从前为少数人私有物矣。不沾溉学入之益,且维我国数千年医学文献于不坠也广浙江中医学院徐荣斋教授在纪念曹炳章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的专文中,归纳此书对中医之发展具备八大价值:一、保存和流通古医籍:二、有系统可循;三、打破保守:四、公开禁方:五、统一中医学术;六、奠定习医之参考书:七、造就中医高深人孝:八、便利圆
西学东渐至晚清时代达到高潮,并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风气嬗替,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同一时代的书目著述来了解西学传播的品类细节,以及在两种不同文化意识相互碰撞的特定条件下,近代“新学”的发轫和形成过程的品类、细节,应该是观照和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社会思潮演绎全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收入《晚清新学书目提要》的《增版东西学书录》(徐维则辑,顾燮光补辑)、《译书经服录》(顾燮光撰)和《新学书目提要》(通雅斋同人撰)三部书目提要之作,收罗宏富、体例精审,除依次列具著者、译者、版本、卷次、内容提要、得失评骘之外,尚有相关读物介绍等其他可资参考的线索提供。全书简体横排,新式标点,凡原本错讹处皆斟酌订正,另索引,以便查阅。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24》分十三类,凡三百六十五种:医经十五种,药物十九种,诊断十六种,方剂十九种,通治六十种,外感病四十三种,内科二十七种,外科五十二种,妇科二十四种,儿科三十三种,针灸十六种,医案十六种,医论医话、医史二十五种.因其搜罗至广、版本选择至精而称誉医坛。《中国医学大辞典》主编谢利恒氏赞此书、吾道精华,咸集于此;医史学家宋大仁称:、兹书一旦问世,人人皆有获让秘籍之机会,必不似从前为少数人私有物矣。不仅有沾溉学入之益,且维我国数千年医学文献于不坠也广浙江中医学院徐荣斋教授在纪念曹炳章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的专文中,归纳此书对中医之发展具备八大价值:一、保存和流通古医籍:二、有系统可循;三、打破保守:四、公开禁方:五、统一中医学术;六、奠定习医之参考书:七、造就中医高深人孝:
本书按“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类编排,每大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如专科目录下分经学书目录、史学书目录、诸子学书目录、文学书目录。书后附“书名索引”与“作者索引,以便查检。
《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研究》以“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研究”为题,首次对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作封闭、系统研究,主要就直接构件、基础构件、构件构字的组构属性和规律、构件系统性、特殊构件、高频构件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总结碑刻文字构件变异通例,描写核心构件的演变历程,揭示该时期碑刻文字及汉字系统的构形特点及状况,全面清理因构件变异而造成的碑文释读问题,提出并深入阐释汉字理据的层次性、汉字的书写理据、构件的发展与传承、构件的属性与系统、构件变异与字形创新、汉字构形和构字部件之间的选择与适应等理论问题,涉及汉字内部构造、发展演变等核心内容。
本书是《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丛书》系列之一的《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战国楚帛书甲篇新释、战国竹简《诗论》编联新探、竹简《诗论》诗学思想综析、竹简《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战国竹简散文文本校理举例之一——《彭祖》通释及韵读等内容。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六万余件古代文献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社会经济文书。其用语记录的多是晚唐五代民众的现实生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论考》由张小艳所著,《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论考》对其词语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和考释。上编导论,阐述了论题的内涵,回顾了研究的概况,反思了存在的问题,论证了选题的价值,说明了考释的方法;下编考释,对其中的270余条疑难字词进行了详尽的考证。
本书共收录清末民国时期学者撰写的有关福建、四川、浙江、广东等地宋元以来刻书史史的专门著作四种,计有王国维编撰《两浙古刊本考》、黄慈博编撰《广东宋元明经籍刊本记略》、佚名编辑《福建板本志》及佚名编撰的抄本《宋本考:蜀刻纪略》。全面记载和考察了我国古代地方主要刻书重地——闽蜀浙粤刻书源流、规模、发展历史,归纳总结了各地刻本的刊刻墨印特点及传承流布情况等。是研究我国地方刻书史及至文化史的必要参考文献,也是鉴定和收藏古籍板本的重要依据。其中佚名编辑《福建板本志》(八卷)是文化大师、藏书家郑振铎所藏。
近代中医学家,江南名医曹炳章(1877-1956),字赤电,浙江四明人。医名鼎盛,谦逊好学,诊余广集医书,名闻海内,自语“常畜医药革命之决心”,为振兴中医,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平生著述甚丰,仅撰述和评校之书,即逹三十余种(不包括《中国医学大成》),实践了一条“从临床中来,而归宿于著作”的医学家之路。
这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名著。内容既有医学理论,如人身五脏六腑,十二经络,血气脾胃,阴阳标本,五运六气等,又有中药处方及其用法。适合中医医师及中医爱好者阅读使用。
2015年12月之前发表的以陈寅恪为研究主题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专著,报纸上的论文及散见于各种论文集、研究专著中的论文或章节等资料亦有收集,是陈寅恪研究重要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