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目录按各家入藏先后编排,即斯坦因劫经录、伯希和劫经录、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科目。俄国所藏因尚未全部刊布而暂不收录,拟今后与各国、和地散藏编为本书的续编另行出版。实际上,本书是1962年商务印书馆初版本、1983年中华书局再版本《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收录范围的新编本。 本目录著录的大项目有:序号、名称、题记、本文、说明。 敦煌写卷每个序号之前,冠有不同字母:伦敦藏斯坦因劫经部分,冠以“S”;巴黎藏伯希和劫经部分,冠以“P.”;北京图书馆劫余部分,则先冠以千字文编号,紧接着用括号给出《郭煌劫余录》的编号。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考虑到学术界引用北图写卷时,习惯于使用千字文编号。 “本文”是指原卷录文,这是当年刘铭恕先生编《斯坦因劫经录》时的一大创举。我们基本上保留了刘先生的“本文”项,并作
《中医150症候辨证论治辑要》以中医最常见的150个证候为命题,从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成因、病机、发展与转归、疾病范围、类证鉴别、治法、主方、治疗要点、现代研究等十二个方面叙述其辨证与论治的内容。根据 证"的特点,采用表格式来进行表述,做到内容层次分明,以便读者阅读时一目了然。部分证候插入图画,突出其直观性、趣味性,以增加阅读效果。可供专业人士或各大院校医学专业的学生参考之用。
《沈氏尊生书》主要内容包括: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幼科释谜、妇科玉尺、要药分剂凡七种,选用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刻本为底本,精心整理校注而成。《脉象统类》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以统二十七脉,条理,清晰,说理透彻。《诸脉主病诗》一卷,仿濒湖脉法,作二十七脉主病诗,以言脉理主病,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杂病源流犀烛》三十卷,分作六门,共析九十二种病证,从源到流,探其由来,审其变迁,明其证治,变杂乱而为明晰。《伤寒论纲目》十八卷,以仲景《伤寒论》原文为纲,选辑后世医家注解为目,不但于理论阐发精当,于辨证施治更为精详,又有沈氏按语,多补前人所未及。《幼科释谜》六卷,前四卷述儿科诊断大法,二十四门症候,探流析源,精当简要。后二卷收集应用诸方,多效
《血液病》从大量的专家经验中精选出著名医家治疗血液病行之有效、重复性高的特色验方,荟萃了诸家之长。书中以现代血液病病名为纲,先述其病之基本概念、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并进行中西参照;再重点推出名医妙方,强调辨证论治,所选验方依次介绍其方药、功效、用法,并录案例以验其效;再加按语析其要妙,篇末综合分析,客观评价,画龙点睛。《血液病》执一卷能就教于百家,犹亲耳聆听名家讲坛,针对某一病证,见仁见智,充电洗脑,颇能启迪思维,拓宽视野,汲取营养。《血液病》切合实用,为血液病临证之源头活水,既是业医者临床案头必看之书,亦是提高血液病临床诊疗技艺的有益读物。
这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名著。内容既有医学理论,如人身五脏六腑,十二经络,血气脾胃,阴阳标本,五运六气等,又有中药处方及其用法。适合中医医师及中医爱好者阅读使用。
黄永年先生是一位历史学家和古籍版本目录学家,生前著述颇丰。本书是黄先生辞世后,其弟子辛德勇、贾二强、黄寿成等广搜其研究论述古籍的各类文章,精心编辑而成。书中收有112篇文章,其中有31篇未曾公开发表过,主要是一些古籍的题记识语等。全书内容分为“自藏典籍识语”“经眼典籍题记”“校印典籍说明”“版本目录研究”“书人书事杂记”五个部分。黄先生不仅知识渊博,见地超拔,且文笔简约流畅,风格率直不阿,读其书,识其人,受其学,享其文,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
集合论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迫力法、内模型、大基数和描述集合论的发展尤为突出。本书是一本经典图书,内容囊括了集合论的各个分支。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综述了集合论中最基本的公理、概念和模型,第二部分深入介绍集合论高等问题,第三部分是集合论的专题介绍。本书各章有习题,即是一部教科书,也是从事数理逻辑和集合论等领域研究人员的案头参考书。
《竺可桢全集(第23卷)》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收录中外学者古籍版本目录学研究论文33篇,分为纪念傅增湘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理论、典籍、版本、收藏、人物、修复7个专题编排,并有较多图版和插画。
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自然也有自己的经典或原典。由传统的文史之学、词章之学的讲求,到近代以来西学影响下较纯粹严整的学科意识的确立,它一直在权衡和汰洗诸家之说,在书与人与世的激荡互应中寻找自己的知识边界。从来就是这样,对有志于这门学科的研究者来说,这些经过时间筛汰的经典是构成其学问的根柢,所谓入门正,立意高,全基于对这种根柢的掌握。就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虽然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更不宜过分强调以究明一字或穷尽一义为终身的志业,但比较系统地了解这些经典的基本内容,深入研读其中重要的部分,做到目诵意会,心口相应,从而初步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以为自己精神整合和基础教养的本原,应该说是当然和必需的事情。 再说,汉语言文学学科有其特殊性。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许多时候并不是用职业培养
《章太炎全集:医论集》是章太炎先生一生中有关医学见解之大全,共收录一百三十余篇,其中包括医学传记、对医学著作的序文、对各类医学典籍的考证文章、对医术的述评、对《伤寒论》、温病等的研究文章、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文章以及与医家同仁的信函等。医学是章太炎其他活动之余绪,本书是章氏医学论著的集大成之汇编。
《气化学说与临床:马钰山肝病杂证论》作者是从事肝病治疗30余年的老中医,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全书共4章,前3章分别介绍古今医家论述祖国医学《内经》的运气学说;从医理上阐述了“气化”学说是指导肝病治疗的依据,详述了各型肝病的病因、病理、辨证分类,并列举40余例典型病例加以评述。第4章杂证,用专方辨证论治形式介绍10类病症中经临床验证疗效明显的方剂240余种。本书既注重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又以现代医学检查为依据,突出经方的现代应用,对肝病、杂证的临床治疗有帮助。可供广大临床中医师、基层医师、中医爱好者参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