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目录按各家入藏先后编排,即斯坦因劫经录、伯希和劫经录、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科目。俄国所藏因尚未全部刊布而暂不收录,拟今后与各国、和地散藏编为本书的续编另行出版。实际上,本书是1962年商务印书馆初版本、1983年中华书局再版本《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收录范围的新编本。 本目录著录的大项目有:序号、名称、题记、本文、说明。 敦煌写卷每个序号之前,冠有不同字母:伦敦藏斯坦因劫经部分,冠以“S”;巴黎藏伯希和劫经部分,冠以“P.”;北京图书馆劫余部分,则先冠以千字文编号,紧接着用括号给出《郭煌劫余录》的编号。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考虑到学术界引用北图写卷时,习惯于使用千字文编号。 “本文”是指原卷录文,这是当年刘铭恕先生编《斯坦因劫经录》时的一大创举。我们基本上保留了刘先生的“本文”项,并作
《中医150症候辨证论治辑要》以中医最常见的150个证候为命题,从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成因、病机、发展与转归、疾病范围、类证鉴别、治法、主方、治疗要点、现代研究等十二个方面叙述其辨证与论治的内容。根据 证"的特点,采用表格式来进行表述,做到内容层次分明,以便读者阅读时一目了然。部分证候插入图画,突出其直观性、趣味性,以增加阅读效果。可供专业人士或各大院校医学专业的学生参考之用。
马绍尧教授博学多识、治儒通医、才思敏捷、聪颖过人。作为一代名医顾伯华教授之弟子,专攻皮肤科,造诣颇深,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中医外科学者。马教授的成功,与他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分不开的。马绍尧教授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和运用,体现在他毕生的中医药事业中,体现在医教研中,在他的谈吐中,甚至走路姿态中。古人说:腹中有诗书自华。他是龙华医院公认的才子,在诸多的名中医中,聪颖敏捷、善辩是马绍尧教授的特点。《马绍尧学术经验撷英》经过马绍尧教授工作室诸位学子的努力即将付梓,此书将马老师长期中医外科临床时间研究的心得,发经旨之幽微,述临证之得失。希望马老师的弟子们,乃至后学之辈,除了学习马教授医教研之经验外,学习他的文理才学,学习他的儒雅风度和幽默谈吐。
本书以章回体小说为载体,通过对一个个生动案例的诊治,指明了仲景的辨证思路,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使读者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已领会了《伤寒论》的精髓,掌握了仲景临证方法及经方运用的法度。 全书共分二十二回,仍依原书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次序,构成主体。凡是《伤寒论》原文,均以黑体字标出,意与现行教材相衔接,有利于学习复习。书后附“论《伤寒论》学用之法”、“东汉与今之衡量折算表”及方剂索引,便于读者阅读查找。 本书构思巧妙,文笔流畅,文字浅显易懂,尤其医理通达,说理透彻,可谓“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寓学术性于通俗性之中”。本书广泛适用于中医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及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亦可作为学习《伤寒论》的辅助教材使用。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医学”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上承汉、唐、宋医学成就,下启明、清医学各家,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丁光迪先生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各家学说专家。本书是他八十年代初教学时的讲稿,并结合部分进修生、研究生的辅导资料,以及自己的临床经验编集而成。书中论及了成无己、刘河间、张子和、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等诸家的医疗学说、观点及医案医话等。其阐理透彻,评论结合,联和悔床紧密,学说脉络清晰、系统,是临床医生及教学师生很好的参考书。
《民国江南医家著作选粹:秦伯未膏方集》》由秦伯未两种膏方书——《膏方大全》、《谦斋膏方案》合编而成。《膏方大全》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通论,简述膏方的意义、性质、用量、煎熬加工、效力、服法经验及服用禁忌等内容;下篇择要选辑内科、妇科常见病证的治疗膏方16首。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本次点校以1930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为底本。 《谦斋膏方案》系秦氏临证验案之辑录,分上、下两册。载有临床各科医案69则,以胃脘痛、痰喘、咳嗽、咯血、心悸、眩晕、头痛、失眠、遗精等内科杂病为主,采用膏方治疗。内容详实,辨证精当,善用培补之法,对研究秦氏学术思想不乏参考价值。现仅存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郑钦安医学三书(修订版)》作者郑钦安在医学理论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善于运用汉代名医张仲景以阴阳为总纲的核心思想,三书很好的总结了郑钦安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广大习医者、中医院校学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与临床应用价值。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古籍善本”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北京图书馆善本藏书的基本情况、伦明藏书与清刻本的入善问题、快雪堂分馆与杨守敬藏书、刘少山等藏书家的捐赠、馆藏翁氏图书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生产(第8辑):忧郁与哀悼》是目前介绍欧美新学一个的阵地。虽然它的译文常常值得商榷,虽然它的一直模糊不清,但是它的价值,尤其是对那些渴望了解欧美新思想的内地读者来说所具有的价值,不容抹杀。内容包括哀悼与忧郁症、哀悼及其与躁狂性抑郁状态的关系、论悲悼剧与悲剧、与他人的归属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