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简要的《史记》概论,分为二十个专题。主要讨论《史记》的编撰问题,考证重《史记》重要篇章的史实,以及太史公司马迁的生平、行实、事迹编年,简明扼要,严谨扎实,是一部真正意义的 大家小书 。本书篇幅仅数万字,但并非泛泛而谈,作者精到细致,长于考据,往往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所述问题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于作者生前并未刊行,此次出版,系据作者讲义稿整理而成,并参考了湖南师范大学所藏作者批注的自校本,点校体例严谨精当。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是著名文化学者、藏书家薛冰先生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 全书分为稿本、传统出版、现代出版、装订、版权、装帧和书外之物七辑,囊括368张珍贵的藏书影像,69篇文辞优美的版本杂谈,清晰梳理中国近现代版本常识,提供众多丰富的历史文化细节。 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是力图从实例出发,说清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希望能够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总体状态及其沿革变迁的认识上,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提供一些参考的样本
《甲午战争研究资料目录汇编》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刘家峰教授主编,主要搜集全球范围内研究甲午战争的史料目录,并进行汇编,主要包括档案资料、史料汇编、图像类资料、日记、传记、回忆录、报刊、研究专著、论文、书目及工具书、相关专题网站等十大类,涉及中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档案目录,是研究甲午战争的重要工具书和资料,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本书具有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等特点,为广大甲午战争研究者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28 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全书内分 4 卷,考证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一书中经、史、子等各类书的真伪。例如,书中考证《周礼》、《忠经》、《庄子》、《山海经》、《尔雅》、《国语》等不伪,《古文尚书》、《孔子家语》、《西京杂记》、《十六国春秋》、《元经》等则为伪书。
孙桂荣编的这本《变动时代的性别表达--新时期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文献史料辑》从原始史料、重要文献、回忆与自述、历史图片四个层面,对新时期以来,主要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与研究进行翔实的资料整理,并增设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译介简况、女性文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与机构活动、女性*述与期刊等附录章节,以期对这一时段的女性文学与研究进行全面、丰富的资料索引。原始资料部分是女作家的文艺理论研究,重要文献部分收集的是探讨性别意识的话题,回忆与自述是王安忆、张辛辛等*名女作家对自己走上文学道路历程的回顾总结。
《中国古代散文论丛(2013):第三届骈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内容简介:骈文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有的文言文文体,其句多四六对仗,故又称四六文或四六、骈俪、骈体等,具骈文要点而有押韵者称骈赋。该文体在文学史上评价不高主要因为后期华而不实,适于写景而不适于说理。
本书由史证编、版本编和鉴定编三部分组成。其内容包括书籍的生产材料与生产方法、中国书籍的产生、初兴与发展、书籍的装帧艺术、版本类型与版本称谓、一般刻本书的鉴定、活字印本书的鉴定、抄写本书的鉴定等。本书可作为古籍普查的培训教材。
在10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延安精神是闪耀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历史启迪现实的原则,聚焦于新时代如何弘扬延安精神、彰显延安精神当代价值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视域下分析延安精神具有的重要历史地位,对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使延安精神不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女法医手记》作者王雪梅,对生者来说,死亡永远是一个艰深的谜语,一本难以破译的密码。因为死者无法面对活着的人们讲述自己惨痛的死亡经历,因此死者和生者被一条看不见的但又真实存在着的鸿沟隔开了。这个世界上,只有法医才可能填平这条鸿沟。法医的天职就是用科学的手段,靠扎扎实实的本事,让死人开口说话,帮助他们将死亡的真相告诉活着的人们,做死亡的转述者。
“四库总目学”顾名思义就是对《四库全书总目》进行研究的学问。这个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四库总目学”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四库全书总目》编撰过程的研究,以及对《四库全书总目》补订、续编、批评与研究;一是对《四库全书总目》研究方法的总结;一是对已有《四库全书总目》成果的批评和研究,实为间接的、二次的《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狭义的“四库总目学”则只包括上述内容的部分,即专指对《四库全书总目》的补订等研究。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馆藏古籍特藏地方文献目录摘要》旨在能够反映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古籍特藏地方文献的整体概况,并进一步揭示馆藏地方古籍文献内容,为学术界开展地方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馆藏古籍特藏地方文献目录摘要》收书时间上限可追溯至宋代大理国时期,包括写经、刻本、教科书、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契约文书等;收录范围包括编撰内容与云南有关的、云南籍和寓居云南人士所编撰的,以及云南人刊刻之书籍。共收入地方文献930余种。
刘光蒉的著作是他去世后诸弟子编辑刊行的。初由王含初、赵和庭搜集,张鹏一编定为《烟霞草堂文集》lO卷,1914年在西安印行。翌年李岳瑞重编,1918年王典章(字幼农)在苏州出版。其后,王典章又与张鹏一等同门搜集其它遗著,于1921年刻成《烟霞草堂遗书》(17种21卷),1925年出版《遗书续刻》(4种4卷)。《遗书》及《续刻》皆由王典章出资印行,前者出版于苏州,后者在南京面世。这就是现存《刘古愚先生全书》的全部内容。当时印数不多,如今坊间已不易见 到。 综观刘古愚的一生,他受国内时势激荡,锐意改革,从教育入手。但是,地处偏僻的陕西,那里排拒新思想,对于新思潮人物不但不欢迎,反而加以压制,因而刘古愚的事业在陕西难以奠定基础。当然,一时一地并不能决定事业之成败,斯时的中国那能容忍革新的浪潮呢? 刘古愚一生的行事只能说是
贺巷超他的专著《文献价值——理论文献学的价值论解读》,既是对自己多年文献学研究、尤其是文献价值研究成果的集结,也是对现代文献学研究领域的探索性拓展。从他的论著中,我们可以领略作者慧眼独具的学术视角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思维。创新过程是思维发散与集中的交错过程,本书既有发散思维,又具有集中思维。它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灵活地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性地在某些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引起学界对文献价值理论与实践的关注,更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够成为作者继续创新性研究的平台。
我国历史悠久,并且首先发明了印刷术,历代所印之书,总数虽不可确考,但以一人之力,终其一生,所读之书也不过是存世之书的九牛一毛而已。然而让人纳闷的是,历代读书人写读书心得的书却很多,甚至从东汉起,专门有了“书后”的文体,韩愈、柳宗元文集中屡见之,后人仿效者不少,明代名士王世贞更著有《读书后》八卷(按:前贤郭沫若、钱穆引《读书后》,均在“读书”下加逗号,将“后”字与下文联属,不知《读书后》乃书名,此一时疏于查考所致也)。不过,这类书与诗话类体裁有别,更与近代的书话有很大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说,书话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其中最为读者熟悉的是郑振铎的《西谛书跋》、阿英的《阿英书话》、唐搜的《晦庵书话》。前年是郑振铎一百一十周年诞辰,中华书局重新编选郑先生的书话文字,印成《漫步
由古山月编*的《中国历代谜案(上下)》甄选了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谜案,依据各种正史、野史等史料、考古证据和前人推论等,对各谜案作了新颖、深入、多角度的分析评判,穿透重重迷雾,走近历史真相。
为推动3D打印的普及,Autodesk公司发布了一套适用于普通用户的免费建模软件Autodesk123D,它提供了丰富的建模工具,而其中的Autodesk123DDesign是一款简易的3DCAD设计软件,该软件具有强大的设计能力,帮助3D打印爱好者快速将构思成型,然后打印出来。本书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讲解了123DDesign的各部分功能,并配以大量的插图以帮助理解。为拓展2D图形的绘制能力,还介绍了Illustrator中的钢笔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把AutoCAD绘制的平面图导入到123DDesign中去创建模型的流程,并讲解了CubifySculpt2014的使用,使建模流程更加灵活。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首次举办的全国范围的监狱类图书展示会,无论是对繁荣监狱类图书的创作创新,还是推动监狱工作的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次提出了监狱类图书的概念和内涵,次集中收集展示了监狱文化发展和监狱类图书创作的丰硕成果,次把监狱类图书创作创新工作提到了监狱及上级管理机关的工作日程,开创了中国监狱文化发展和监狱类图书创作创新工作的先河。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图书展示会和研讨会,结合自己所收藏的500多本监狱类图书,缘于对监狱类图书的爱好和对监狱理论研究的执着,结合自己在基层监狱所看所思所闻的有关监狱类图书的现状,分析探讨首次全国监狱类图书展示会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校雠学》分为三卷,上卷为叙论,中卷为校雠学史,下卷为校雠学方法。文虽简略,已将校雠学发展之轨迹及各种校雠方法论列完具。学者读之,可明我国校雠学之源流、方法,亦能于校雠工作之荆棘中辟一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