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范式疏淡于理论提炼,学科范式则赋予西方“他者”标准,两者都不能揭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本质。傅荣贤编著的《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旨在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从古代目录形式和内容的总和出发,勾勒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作者认为,古代目录以文献单元的标引(著录、提要)和文献单元关系的揭示(分类、序言)为形式,通过主体介入的导向性话语,确认客体文献的价值论存在,文献背后的文化亦不再具有理智专享性。由此建构的书目是一个兼具检索技术、学术考辨和“申明大道”之精神信仰的统一体系,并构成了与传统文明之间彼此型塑、互为因果的动态关系。本书可供古典文献学、图书馆学等涉及目录学专业的师生阅读,亦面向广义文史领域的读者。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及时掌握新技术,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以便能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为此,近些年各个图书馆都在利用一切条件对馆员进行岗位培训,使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以满足读者在新形势下的不同需求。我们发现针对图书馆馆员培训的教程屈指可数,而且在这少数几种培训用书中,一些内容已经陈旧,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求。为此,我们结合图书馆的工作需要编写了这套教程,期望能为图书馆馆员培训提供帮助和参考。全套教程包括了图书馆的所有日常工作,从图书的采访、编目到流通、阅览,从读者服务到信息服务,从印刷资源到电子资源,从数据库建设到网络资源的检索利用,从参考咨
《国家数字图书馆长期保存元数据规范与应用指南》提供国家数字图书馆长期保存元数据标准规范的实施建议和应用指南。为国家数字图书馆设计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系统提供参考,为PREMIS数据模型的实施、元数据存储等提供具体的指导。对于长期保存元数据来说,其具体的实施应该是在长期保存系统中,由系统设计人员根据具体实施单位的系统需求和资源情况,将可能会用到的语义单元尽可能全地设计到系统相关模块中,从而可以在系统运行时自动获取相应的元数据值。
初景利编著的《图书馆发展变革与服务转型》是从作者已发表的130多篇文章中选出的,共40篇,分为图书馆管理与发展战略、国外图书馆学及其借鉴、图书馆服务与评价、开放获取与学术信息交流4个部分,对图书馆工作进行深入研究。
《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研究》形成了由图书馆广义本体论、图书馆社会价值论、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论、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方法论和图书馆全面社会价值评估实例等五个部分构成的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是我国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研究方面的专著。《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研究》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独到的学术见解,揭示了当代图书馆学科体系发展的新动向,尤其是开拓了图书馆全面社会价值标准化定量评估研究的新领域,为今后的图书馆全面价值管理研究和实践奠定了较好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湖南近代图书馆史》是一部研究晚清至民国湖南省图书馆发生、发展演变史的学术著作,该书运用了大量晚清、民国时期的档案、年鉴、期刊、报纸、文集、方志等史料,对湖南近代图书馆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管理体制和法规建设、经费来源、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配有大量珍贵插图。
张浩如编著的《图书馆营销研究》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图书馆营销的历史和现状,并对当前图书馆营销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力图能够找到适合我国图书馆特点的营销理论和方法,以期对我国图书馆营销理论与实践工作能有所参考。
《武汉百年名典:图书馆学导论》在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事业建设等领域提出的一系列独特见解,在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是中国部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专著。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历经九个寒暑。悉心梳理大量而零散的晚清史料,以西学东渐为经。以晚清图书馆的发展为纬,从西方图书馆观念与学术的流入,中国人翻译介绍与出国考察西方图书馆事业。到外国人和中国人在中国宣传和办理近代图书馆事业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了在社会发展剧烈动荡、社会思潮汹涌澎湃的晚清时代中国近代图书馆学术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从而次完整而清晰地展示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历史画卷。全书共分八章,书前有图书馆学家彭斐章、谢灼华和历史学家林家育撰写的序言。是一部史料详实、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述公允、观点新颖的力作,对于图书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从文化学的视角论述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上海百年近代图书馆事业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由于近代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上海的图书馆事业呈现出迂回曲折、多元活跃的发展特点。图书馆不仅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烙印,而且深受当时各种社会政治及文化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私立图书馆的蓬勃兴盛,形成了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的一大亮点。本书通过图书馆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特殊作用,表明图书馆事业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
吴汉华编著的《中国民间图书馆研究》密切结合我国民间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吸纳、整合近年来与民间图书馆有关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回顾了民间图书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民间图书馆的产权属性、办馆群体、发展问题及未来发展道路。本书的理论支撑材料多来自于民间图书馆的实践。利用统计方法从不同角度将民间图书馆的现状呈现给读者,是学习、研究民间图书馆的重要参考书。
当下图书馆人关于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的讨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80多年前的图书馆人将图书馆作为改造社会阅读状况、改造社会教育状况乃至于改造社会的主要战场,努力实践救国、富国、强国理想的一种回归。《民国时期的图书馆与社会阅读》还原80多年前中国图书馆史上的一些细节性的人和事,一方面可引起读者的共鸣,对当时图书馆与社会阅读产生更为清晰的认识,利于图书馆精神以更为厚重的方式返回当代;另一方面可为图书馆从应该提供社会阅读的道德直觉性转化为制度上的可操作性提供借鉴,利于当下图书馆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展开实践活动。
2015年4月国家图书馆入藏三件早期雕版印刷品,其中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刻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简称《弥勒上生经》)仅比咸通九年《金刚经》晚59年,为已知有纪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另两件分别为晚唐五代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五代北宋初刻本《弥勒下生经一卷》。这三件刻本弥补了中国作为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故乡却无早期实物的遗憾,同时也提升了国家图书馆馆藏品质。入藏伊始,国家图书馆即组织古籍版本专家与修复专家共同“把脉”,商讨修复方案,解决技术难题,目前已高质量完成两件珍品的修复工作,使般若妙谛,风采重光。本书收录其修复档案,附有大量图片,既可以借鉴其修复方法,也可以一睹三件佛经的风采。
杜定友是我国近现代卓越的图书馆学家、图书馆事业活动家。他是我国近代图书馆学奠基人之一,在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图书分类学、图书目录学、汉字排检法、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建筑、地方文献等方面皆有突出的理论建树。本书系统而详细地评述了杜定友的图书馆学思想及其在各方面的贡献,对读者了解杜定友的生平及近现代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