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禄琳琅书目》系我国第一部官修善本目录,在编纂体例方面多有创见,于清代藏书家讲究版本鉴定、注重善本著录之风气影响深远,直接开殷近世版本目录学之兴盛。所收录书,珠玉毕集,大多递藏有绪,当时已诧为人间珍秘。然历经二百余载播迁,1093部仅余其半,如今分散于海内外公私藏家。“天禄琳琅”藏书可谓二百年前中国国家藏书之精华,其收集、典藏、利用、散佚的过程,与国家命运相始终,在历代官府藏书中最具典型性。作为清代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事件,弄清始末源流,研究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入探讨《天禄琳琅书目》在中国目录学史、版本学史上的学术地位,对当前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亦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刘蔷编著的《天禄琳琅研究》内容介绍:《天禄琳琅書目》係我國部官修善本目錄,在編纂體例方面多有創見,於清代藏書家講究版本鑒定、注重善本著錄之風氣影響深遠,直接開啟近世版本目錄學之興盛。所收録書,珠玉畢集,大多遞藏有緒,當時已詫為人間珍秘。然歷經二百餘載播遷,1093部僅餘其半,如今分散於海內外公私藏家。“天禄琳琅”藏書可謂二百年前中國國家藏書之精華,其收集、典藏、利用、散佚的過程,與國家命運相始終,在歷代官府藏書中典型性。作爲清代歷史上的重要文化事件,弄清始末源流,研究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入探討《天禄琳琅書目》在中國目錄學史、版本學史上的學術地位,對當前開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亦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由于文化渊源的关系,旧时日本藏书界亦有使用藏书印的习惯,日本所藏的汉籍或和刻汉籍中多有印鉴以为征信,这些藏书印往往能反映出汉籍在日本的流传轨迹以及中日文化双向交流的情况。本书共收录日本百余家官、公、私藏书家,藏书机构之藏书印400余方,大致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前的藏书家和主要藏书机构的整体面貌。对版本、艺术研究工作者来说,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由于历史及文化背景的原因,日本的藏书家(藏书机构)的情况及其藏书印鉴的风格等都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为了向广大读者展示这些特点,《日本藏书印鉴》一书的作者林申清先生以数年之功,亲历日本,收录了日本百余家官、公、私藏书机构(藏书家)、藏书印鉴四百余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前的藏书家和主要藏书机构的整体面貌。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日
范凡编写的《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全面调查了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的出版情况及期刊出版情况,系统梳理了民国时期重要图书馆学著作之间的发展脉络,理清了作者群体之间的学术传承关系。从整体上分析了民国时期图书馆著作与图书馆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关于图书馆史的丰富史料。
《纳西、摩梭民族志:亲属制、仪式、象形文字》收入由美、英、德、法、瑞士、中国12位学者撰写的13篇有关纳西、摩梭人的民族志文章,全书分为亲属制、仪式、象形文字3个部分该书是西方近年来本汇聚多国学者纳西学论文的人类学专集,在欧美人类学、民族学界有较大影响,被誉为是西方近年来最有分量的纳西学著作之一。全书以民族志文章为选编重点,有丰富的手田野调查资料和不少珍贵的图片资料。《纳西、摩梭民族志:亲属制、仪式、象形文字》的英文版在1998年由瑞士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出版。出版后,曾获得列维·施特劳斯等人类学家的好评。
刘蔷编著的《天禄琳琅研究》内容介绍:《天禄琳琅書目》係我國部官修善本目錄,在編纂體例方面多有創見,於清代藏書家講究版本鑒定、注重善本著錄之風氣影響深遠,直接開啟近世版本目錄學之興盛。所收録書,珠玉畢集,大多遞藏有緒,當時已詫為人間珍秘。然歷經二百餘載播遷,1093部僅餘其半,如今分散於海內外公私藏家。“天禄琳琅”藏書可謂二百年前中國國家藏書之精華,其收集、典藏、利用、散佚的過程,與國家命運相始終,在歷代官府藏書中典型性。作爲清代歷史上的重要文化事件,弄清始末源流,研究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入探討《天禄琳琅書目》在中國目錄學史、版本學史上的學術地位,對當前開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亦具有一定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