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草文献的出土,为西方图书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和手资料。在弗雷德里克·G.凯尼恩编著的《古希腊罗马的图书与读者》中,凯尼恩主要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结合古典文献中关于图书和阅读的零星记述,向读者生动而又详细地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生活中图书的材质、形制、内容以及阅读习惯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情况。本书是西方图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茭蒲青果集》是黄永年先生早期著述的结集,收录有关先秦及唐代史地、明器、文物、版本等方面的文章四十余篇。这些文章多以札记形式写成,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后来著述的风格如专题论文、探微发覆、纠错正谬、填补空白等在这本集子中已初步形成,可以从中探寻作者学术风格的渊源。
本书系河南博物院主持编辑的系列出版物《博物馆探索》第4辑,集中反映河南博物院在文物收藏、文物展览、文物研究、博物馆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 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特约”“史学发微”“博物馆实践”“考古探索”“文化遗产研究”等栏目,刊发论文20余篇。这些论文出自专业人员之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尤其是博物馆实践研究,对当前的博物馆研究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是博物馆收藏、博物馆研究、文物研究者的主要参考资料。
《课程愿景》挑战了从拉莫斯(Peter Ramus)到泰勒(Ralph Tyler)直到今天四百多年来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单一的、主导性的课程观。它沿袭并超越了杜威的精神,创造了杜威未曾预料到的愿景——将科学性、故事性和灵性游戏式地结合起来的课程愿景。通过这种写作方式,《课程愿景》促使我们每个人都根据理性的逻辑、社会的特性和文化,以及创造意识与神秘性,来创造我们自己的课程愿景。 阅读《课程愿景》是非同寻常的经历——它引入入胜、富有挑战性并促使我们沉思。书中的课程探究不仅触及美国的课程传统,它也挑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课程传统。多尔提出的5C——课程是在跑道上跑(Curriculum as currere) 、课程是复杂系统(Curriculum as complexity)、课程是宇宙论(Curriculum as cosmology)、课程是会话(Curriculum as conversation)、课程是共同体(Curriculum as community)
《季羡林文集(24):罗摩衍那(7)(第24卷)》是1992年开始编辑出版的。它包括作者迄今为止的创作、评论、论文、专著和译著。依据内容或文章体裁,《季羡林文集(24):罗摩衍那(7)(第24卷)》暂分为如下二十四卷:卷:散文(一);第二卷:散文(二);第三卷:印度古代语言;第四卷:中印文化关系;第五卷:印度历史与文化;第六卷: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 第七卷:佛教;第八卷: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第九卷:糖史(一);第十卷:糖史(二);第十一卷: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第十二卷:吐火罗文研究;第十三卷:序跋杂文及其他(一);第十四卷:序跋杂文及其他(二);第十五卷: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翻译(一);第十六卷: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翻译(二)等。
《张舜徽百年诞辰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表达了于对先生的敬重与怀念,也是后来学者对先生思想的解读与发扬的集结。 张舜徽先生一生沉潜书海,气象博大,有小学入经学、由经学入史学,遂于四部均有传世之作,是20世纪后期公认的国学大师。
《海豚简装:人文·民主·思想》节选自2010年5月时报出版社出版的《人文与民主》一书。《海豚简装:人文·民主·思想》选萃先生写于1980年代后,关于人文与民主议题的文章,以人文篇、民主篇与思想篇勾勒一代知识人的思想精华。《海豚简装:人文·民主·思想》代序为先生获克鲁格奖时所做演说的中文译稿,正文选了三篇文章:《“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人文与民主在“余纪忠讲座”上的演讲》、《中国思想史研究综述中国思想史上四次突破》。
国家竞争本质上是战略境界之争。战略的境界是战略方向。方向出了问题,南辕北辙的错误便会连绵不绝。“战略”往往是在缺乏方向的时候才频繁地为人们所提及,方向问题越被忽视,关于“战略”的谈论就会越多,与此同时,这些话题的战略价值也就越低。因而,社会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战略”问题的热情,未必是这本以战略研究为任务的出版物面世的理由;那些基于方向感的需要而对战略的思考,才是本出版物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官场文化精彩纷呈,各色面孔,各种言行,构成了一幕幕生动而又难以预料的剧目。与每个剧目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现代人解读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的一个窗口。中国古代官场文化又独具中国特色,不论太平盛世,还是战乱年代,始终充斥着多方利益的权谋争斗。只有透析和解读古代官场文化的本质特征,才能使我们了解古代官场表象下的真实。 王学泰在书中深刻讨论了存在于中国普通老百姓心中的权力情结,对历代官制的变迁、皇帝的独特统治方法方式、官吏及士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阐释。对专题研究人士有借鉴、参考意义;普通读者在分享大师著述精华的同时,亦可获得一种独特的。
《穿越时空的六重奏》收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09年第66/67/68/69期的访谈、特稿、书评、笔记、随笔文章56篇,约29万字。本期访谈有:科尔姆·托宾谈小说创作、严锋谈Google图书馆风波、江晓原谈末世预言、刘皓明谈荷尔德林。特稿和书评有:徐倬云口述在台湾大学的日子、梁小民《“宁波帮”的上海往事》等。包括林达、林行止、刘绍明等全球百位华文写作名家阵容,为读者呈上大陆、港台、海外的学术或观念,思想性与时代性俱强的独立书评和随笔。
《拾贝集(精装纪念版)》收录了周有光先生的近百篇文章,是继《朝闻道集》后这位106岁的世纪老人最新的研究心得,以及他近年积累的读书笔记和摘抄,他定名为《拾贝集》,昵称它是一本 休闲读物 。 然而,虽谦称 休闲 ,但与《朝闻道集》一样,周老以他独特的风格对人类文明和中外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新的审视,对国家、社会和文化发展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反思。这些文章平实而高远,简练而睿智,有的几乎达到了见所未见、思所未思的境界,充分体现了周老超然物外的胸襟和气度,开阔而深邃的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 《拾贝集(精装纪念版)》共分为三辑:清流拾贝、浊浪淘沙、以史为鉴。文章虽短小精悍却汪洋恣肆,平淡如水而意蕴深厚;句句真话,字字珠玑,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体现了这位百岁学人的赤子之诚。
《让木乃伊跳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变革记》世界上没有哪个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样——也从未有人像托马斯·霍文那样对它进行管理,进行变革:从“诱捕”重要的捐赠人,到跨越国界偷运古代珍宝;从与有势力的古董商达成秘密协议,到与对手周旋;从举办“图坦卡蒙王”等大展,到赢得委拉斯开兹的惊世杰作。在担任馆长的10年间,霍文使大都会博物馆从睡梦中惊醒,将其转变成美国最有活力的文化机构。
《丁文江卷》所收,主要包括三方面:丁文江先生科学方面的文章、政论以及游记。科学方面的文章,主要侧重于普通读者易懂的部分,专门的地质学论文(多数用英语撰写)尽量不收。政论方面,有代表性的文章基本都收入了。为便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丁文江先生的思想与学术成就,本编未将科学文章、政论分类编排。 丁文江有文学天才,他的古文、白话文俱佳。读其《漫游散记》《苏俄旅行记》,不仅能为其优美的文笔打动,还能得到多种知识滋养:里面既有地质旅行的记载,又有地理、人种、边地民族语言以及风土人情等引人入胜的描绘。
本书是博物馆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阐发博物馆学的学术论文集,包括博物馆藏品的价值和意义,博物馆的历史和评价,博物馆与社会、法律、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以及博物馆参观者的体验等主题。本书运用史学考证和反思评判的方法,多视角地呈现了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深刻内涵,是当代研究博物馆本体,解读展览策划的有意识和无意识过程,以及厘清观众参与的社会定义等议题不可多得的重要思想启迪著作。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博物馆?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原因是对“博物馆”这个名称的看法不一样。因为博物馆是变化的,一开始的博物馆和现在的博物馆是不同的,所以从什么时间算有博物馆看法就不一样。世界上出现博物馆,大家公认是公元前283年埃及托罗密王朝的宫殿,认为那是世界上第一个博物馆。承认它是博物馆,还是15世纪以后的事情。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博物馆在中国出现,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以前的所谓“博物馆”,只是一个收藏文物的地方,而文物的收藏很早就有了,但这不等于说收藏文物就是博物馆。开始的博物馆是只收藏不让人看,后来的收藏是供研究和教学用,再后来发展到藏品必须要给观众看,这才能算是真正的博物馆。因此,从历史上看,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横贯大陆铁路的无名建设者》以论文的体例写成,作者通过对《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事》、《巨人的工作》、《通向普拉蒙特雷的高速路》、《帝国快车》中的很多参考资料进行了推敲,为读者提供了过去这段历史的概要。 全书共分11个章节,分别展示了美国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并且解释了美国不得不建设横贯大陆铁路的动因;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会移民到美国;描述了工资记录,并通过姓名、雇佣时间、工作分类、工种分类、营房编号、以及每月计薪工作日等,将华工从一个群体细化成为一个个个体收录了雇佣开始的天及批被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雇佣的中国劳工的名字;解释了由于工具、装备以及各种各样的过失比如拖拉而造成的扣薪等。另外,在附录中,还可以找到完整的劳工后裔记录。
《湘学通论》一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湖湘文化通书》的成果之一。湘学是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的地域化形态之一。《湘学通论》旨在揭示湘学的中国学术史共性与地域学术史个性之间的密切联系。全书凡上、下两篇。上篇从宏观层面论述湘学的历史源流、学统建构及其学术旨趣,以及近代的湘学转型及其特点;下篇则是对湘学学者的个案研究,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湘学学者的学术旨趣,来进一步考察其学统的渊源。 《湘学通论》既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从事文史哲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专业人士教学参考或进行学术研究使用,也可供文史哲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