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大家,在20世纪的中国有很大影响力。胡适的才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与他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的成长与所受教育密不可分。 在《四十自述》中,胡适先生回顾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从他的信仰、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叫局吃花酒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至 逼上梁山 的文学革命,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历程。 《人生有何意义》是胡适精选文集,汇集了胡适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富有闪光点、与人生有何意义主题相关的文章,集结成册,一共分为 人生有何意义 为什么读书 青年人的苦闷 不老不朽 四章。 《容忍与自由》是胡适的演讲精选集。这些演讲是胡适一生自由思想的集录,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书中包括胡适从青年到老年的思想,内容涵盖文化、修身、政治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流放 在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此鲜有深入的研究。清代流放具有流放类型的多样性、流放法规的复杂性、流放对象的普遍性和流放历史情境的独特性(流放至清代制度臻于完备,又在清末的法制改革中被废止,成为一种过去时的刑罚)等特点。作品以有关档案、官书、律例为基本资料,采取以史为经,以法为纬的分析方法,力图从史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形成、发展变化及其成因,从法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规范及其实施情况,以期 重新认识传统法律制度,尝试重建清朝的 法制帝国 ,不仅有裨于深化对清代法制与社会的认识,而且对当今法制建设有借鉴意义。
“世纪文学60家”书系入选作家,均以“精选集”的方式收入其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之外,我们还约请有关专家撰写了研究性序言,编制了作家的创作要目,其意都在于为读者了解作家作品及其创作上的特点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提供必要的导读和更多的资讯。 “世纪文学60家”书系的出版,旨在囊括20世纪华文创作的精华,展示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家作品,打造一份适于典藏的精品书目。她凝聚了数十位专家的心血,寄括着数以万计的热爱中国现当代文学读者的殷切希望。我们期望她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和历罗的淘洗,像那些支持这项事业的朋友们所祝愿的那样:“世纪文学60家”将作为各大图书馆的馆藏经典,高等学校文科考生和文学爱好者的书目为世人所瞩目。 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收获。
吕凤子是中国近现代目前杰出的美术家和教育家,是本土意义的文化、艺术、哲学的全面通悟者和不朽的实践者。文集收集整理了共60多篇文稿,其中部分是新发现的和其他类型的文稿,并对文稿进行了重新核注,使文集能够更完整地反映吕凤子在艺术理论、教育思想、艺术创作三个方面所构筑的成熟完备的体系。本书是吕凤子研究的重要史料,被列入“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图书出版物规划项目。
旅居纽约的华裔作家陈九最近又有新书推出,由中国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的随笔集《纽约第三只眼》(插图版)现正在热销中。该书由作家董鼎山作序,汇集了陈九的随笔短章八十余篇,很多来自作者在《侨报周末》上的专栏文章。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深情幽默的笔触,向广大华文读者介绍纽约的文化风貌,市井生活,以及华人现状。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他是以第三者的独特立场,向原乡展示异乡的社会生活,并借助这种坚实的展示,审视原乡文化的长短曲直。
“世纪文学经典”精装书系,华文20世纪名家荟萃,读者和专家共同评选,名作汇聚,学者作序,宜读宜品宜藏。 张晓风以散文闻名,但是她的笔触颇为广泛,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均有涉猎,且均独有特色。本书选入了张晓风各个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品及小说戏剧作品数篇,包括散文《种种可爱》《关于拥抱》《一个女人的爱情观》,戏剧《和氏璧》等篇。 有文章评论说:“张晓风的文章应该是冰清伶俐、空灵而温暖的,有浓的化不开的情,有厚的举不动的爱,有远的看不尽的生,也有近的摸不着的死。这是一个女子的世界。精细、秀气、典雅间杂着一股淡淡的对生命短暂的遗憾和看透尘世又不失去信心与热情的执着。”
这里是一幅活色生香的大学生活画卷,在这里,大师们也有其作为普通青年人的欢乐与苦恼,屌丝的落寞,文青的感奋,这里满眼都是大师的真性情。翻开本书,胡适跟我们分享他选择科系的故事,冯友兰讲述老北大老师们的趣闻轶事,季羡林讲述两门功课对其终生产生的影响,梁实秋抒发对清华的感激之情,汪曾祺则描绘了非常时期的大学生活——泡茶馆、跑警报……他们娓娓道来,使得我们不得不心向往之。然而大师毕竟不同于普通人,他们在学术和文化上出类拔萃的造诣,与他们在大学所受的熏陶有着莫大的关系。这是一点正是我们青少年所须注意的。 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说:“青年的思想愈被榜样的力量所激动,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 而大师,正是青年人的榜样,跟着大师读大学,开拓非同一般的人生方向。 给我们讲中国哲学史的那个教授,从
《说吧,记忆》是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的经典回忆录,时间跨越三十七个年头,是纳博科夫本人极为重要和极其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往今来以时间和记忆为主题的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奇特而的一本。它跨越了现实与虚构,更像是一部小说。它的语言带着一种坦率的清澈和解剖学般的——以一位鳞翅目昆虫学家透过高倍放大镜观察蝴蝶翅翼上美妙的花纹,并将之描绘下来的那种,给读者带来不一般的阅读感受。记忆和对往昔的回顾往往主宰着纳博科夫的小说,故而这本自传正是解读他的小说的绝好密码,因为回忆本身即是幻想和现实之间的某种隐蔽的桥梁,作家在其中发挥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纳博科夫忠实读者的书,为深入解读《洛丽塔》、《微暗的火》、《防守》和《玛丽》等重要小说提供了手资料。书中收录20多幅纳博科夫家族的珍贵旧照,还原纳博科夫笔下的
随着解放区的创立和发展,解放区文艺运动也蓬勃高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制定了革命文艺运动的路线和政策,深刻回答了“五四”以来革命文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的结果,使解放区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与此同时,“国统区”的文学,虽然环境和条件均和解放区不同,但进步文艺界在鞭挞黑暗呼唤光明方面同样高潮迭起,奔涌着走向新中国,走向人民文艺的伟大会师。 每一个选家的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见仁见智,可以阐释、讨论、争论,甚至势不两立。其实,或许正因为选家迭出、见解纷纭,才给读者一个判断、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因此我以为,绝不可自诩本丛书如何高超于别人之上。
作为新时期思想文化学术的一个总结性工程《跨世纪学人文存》问世后,受到美术界和读者们的重视和欢迎。接续前思,整理编辑近年学界新成果,感到大美纷然,目不暇给。初辑9种,科学与人文兼收,精思与沉潜并重,而主脉不变,在乎平实而富有建设性的研究。9种图书与新世纪同时来临,亦将与新世纪同行,故名之曰《新世纪学人文存》。
安妮宝贝的本图文书,清决宛转,动人心腑,深受广大读者挚爱。三万字新小说《水仙与彗星》首度发表,新增三十余幅照片再现时光与爱!安妮宝贝是一个冷静、清醒得少见的清瘦女子,人淡如菊,波澜不惊。文字冰冷而高蹈。和这个看似俗艳的名字并不搭边。她说她的文字是写给那些相似的灵魂的。她的小说不适宜有太多幻想的年轻女孩阅读。她很懂得如何叙述故事。语气简洁平淡,文字非常精炼。看似灰暗的叙述,却总能牵动你心底最细的一丝弦。语言的简洁和结构的迂回,会让心在丝缕的揉搓中痛楚。 尤其这本新书记录了作者从上海、北京、香港、越南、柬埔寨,一路行走,在旅途中拍摄的照片及写下的字,其间穿插了很多有关亲情的回忆,这个看似冷漠的人,因为曾经被伤害,才更懂得深爱。尤其是看似平淡的叙述下和父亲之间的那种深埋于心底却
本书收入了《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庄子〉内篇的心学》、《心通道境:心灵的内修与审美空间的外移——〈庄子〉外杂篇的心学》、《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庄子〉抒情传统
《江湖夜雨十年灯》是个人文集,分为五个部分。部分多情少年曾有梦,是少年生活的一些回忆,关乎故乡与梦想。第二部分洛阳亲友如相问,记录了一些亲友以及在北京生活的一些见闻与感受。第三部分腹有诗书气自华,写了一些对中文学科的看法,记录了笔者的中文课堂、老师以及诗意栖居的生活。第四部分问渠那得清如许,是观书有感,读书笔记,名篇诗文赏析,大多个人感悟。第五部分江湖夜雨十年灯,则简略回顾了作者的武侠创作历程,并收录了之前的两篇短篇武侠小说创作。
人类社会的前景是光明的,这是肯定无疑的。然而,历史发展的进程毕竟不是一条直线,未来的前景中可以预见到的确实还存在着一些未知待继续进行探索,借以避免若干可以避免的痛苦。如果一切都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那么,当然,这种探索就地变成完全多余和可笑的了。可惜,严酷的现实表明,事实并不是这样。 这份笔记今后的命运怎样,让人无法预测和断定。也许它会像历史上并不鲜见的许多先人和他们的著作一样,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许它可能在某种历史条件下面,居然还能被人所重视。但是,重要的不是他已经开始的这种历史研究是否有人继续下去,因为,五哥从事这种历史研究,他的本来目的并不在研究历史。 顾准是1975年以后一个在中国代表精神独立的人,一个能与西方学者如葛兰西、卢卡斯、哈耶克和伯林等对话的人,是以一人之力顽强凿
灾祸悄悄地临近,贪婪和眼前的美餐使麻雀们忘掉了它们曾经观察到的一些事情。不远处的猫眯着眼睛打量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它将身体收缩以便积蓄足够的爆发力(就像一只钟表的发条被钥匙旋紧一样),然后一跃而起。它的动作是那么突然,那样猝不及防,简直像一支箭一样射向空中,当它落在地上时,一只麻雀可怜地被它的利爪摁在地上。轰地一声,一群麻雀重新飞回到树枝上。那只可怜的被捕猎的麻雀并不是孤单地来到这里的,然而它却孤单地留在了这里——它被迫地落到了猫的爪下,它留心自己的美餐却真正地成为他人的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