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别介绍了韩国教育发展整体情况、教育发展规划沿革、李明博政府教育政策与改革措施、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初等和中等教育改革动向、教员评价制度、教育监选举制度改革、高考和招生政策、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和改革动向、国立法人化改革、高校特色化办学政策、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王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书中既有对韩国教育政策与改革动向全景式的扫描,又有对韩国教育各个层面发展脉络细致入微的考察。本书的特点是资料翔实、精准、可靠、全面、独到。韩国的教育发展与改革对我国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本书对我国的教育决策、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及教育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广大韩国研究者来说也是一份的参考资料。
本书对作者在创建“自主生长式教师发展理论”过程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了分类汇编。分为自主生长式教师发展理论形成前的基础研究;自主生长式教师发展理论形成的足迹(其中又分为:萌芽阶段、立论阶段与实验总结阶段);自主生长式教师发展理论形成后的相关应用研究三部分。同时附录了一些该理论的社会评价与影响的文章及参与实验的学校名单。作者还新作一序言与展望感言,表达了“一生做好一个课题,足矣”的科研体会;展望了努力把自主生长式教师发展理论创建成具有中国味道的教师教育理论流派的前景。
王明建著的这本《语文课程史研究--兼论语文课程的早期现代化》借助文献法、比较研究法、数据统计法及文本内容分析研究法,从课程结构、课程组织、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语文课程史的研究对象),探讨了晚清—民国至今的语文教育与中国(古代)传统语文教育的异同、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并就今后的语文教育改革如何避免历的消极影响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为当前语文学科课程建设提供了资源范围和启示。本书提出,语文科课程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中国传统非学科课程向现代学科课程的转变;动力是迫于外力的模仿;步骤上异于内容决定形式的常识,走的是课程组织和结构的现代化在先、内容在后的道路;结果表现为五方面的“囿于传统”和在三方面的“突围”;逻辑上表现为从“过河拆桥”到“移花接木”生成的传统与现代性的拼接。
本书为博物馆儿童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录参加研讨会的论文14篇。论文中来自外博物馆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关于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经验,共同探讨了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内容主要涉及博物馆的儿童学习空间设计、专题展览设计、教育活动设计、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国际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演变等。在国外,博物馆已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课堂,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博物馆儿童教育功能,中国传统博物馆中的儿童教育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本次论文结集出版,将对从业人员提升对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认识,推出更多适合儿童的高质量教育项目有所助益。
本书是作者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文章精选。本书采用纵横交叉的结构来编排所选论文。横向上,按照不同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对所选论文做了分类,全书以“高等教育学科及其分支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学基本原理”、“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题分为部分;每一部分论文又按发表时间先后做了纵向的排序。希借此来展现中国高等教育在历史和现实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作为美国"生物科学和自然科学类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的指南",《如何成为的研究生()》给相关领域的学生攻读博士学位提供了精彩绝伦的全程指导。它着眼于研究生生活的细节,以感性的笔触传递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详细介绍了美国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申请研究生院、课程学习、选择导师、博士资格考试、博士论文选题、全时科研工作及学术交流、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等等。这些层层递进的环节构成了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规范,有如一个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事实证明,它行之有效,在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成为的研究生()》在美国研究生中有着良好的口碑,是国内学子攻读美国自然科学类博士学位的读物。鉴于中国自然科学类博士培养越来越趋向美国模式,因此本书对国内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甚至研究生导师也极具借鉴意
《中国高校校友工作理论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工作研究分会成立10周年论文集》由全国高校校友工作者撰写的论文结集而成,内容涵盖校友工作的各个方面,如校友工作信息化建设,校友资源开发与运用,校友会组织建设,国外高校校友工作,校友文化建设,校友工作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等。凝聚了全国高校校友工作的成果与经验。
《谈数说理论教悟道》书名寓意“谈数学思想、说理性精神,论教育研究、悟师道育人”,《谈数说理论教悟道》是基地学员关于“说概念、说问题、说教学、论文习作、论坛报告和感悟心得”系列研修活动的研究威果,是基地导师学员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轨迹图谱。
丁永为编著的《杜威》试图在一个历史的、发生学的视野中,观察杜威对现代教育的思考和参与的过程,以期使大家更准确地把握杜威教育思想。但同时并不打算“事无巨细““包罗万象”地把杜威对现代教育的探究和实践的所有文章和事件都呈现给大家,而是试图选择每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此时期思想特征的文献和事件进行挖掘、比较、概括和综合。
《清代老学研究》主要从清代老学的思想学术背景、清代老学的文献及其诠释特点以及清代老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的不同风貌等方面入手,较为全面地揭示清代老学的传承和演变,并阐明其在中国老学史上的地位。该著指出,清代老学一方面继承了宋代以来以心性学说解老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也发展出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清代出现了大量考据性质的老学著作;其二,清代老学有强烈的经世致用倾向,并与晚清的经世风潮汇为一体;其三,老学与西学的交融互释为《老子》研究开启了新的学术方向。清代老学的传承和演变与时代的变迁关系密切,它既有对以往学术传统的继承和坚守,也为老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中国老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聚焦数字化胜任力:“科创中心”背景下上海信息科技教育的研究与展望》主要内容包括上海信息科技教育现状,国际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势态,我国国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的现状,以及上海市信息科技课程改革的发展建议,提出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整体框架和具体内容。全书共四部分十八章,可用于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建设和全国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培训。
改革开放40年来,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从很初的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由国家统制,到不同学校学生可以进行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的选择;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选择主要体现在课程观、课程知识选择、课程知识组织传递、课程知识分配以及课程管理制度等五方面的变化上。正是这五方面的发展变化彰显了从中国课程从整齐划一到多样选择的时代主题。
作为学校的行政长官,大学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即大学校长对一所大学的成功创建、平稳运行、革故鼎新、进步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大学校长在大学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影响他所起作用的又是他持有的教育理念。
《教育评价:标准、评判和调整》在评价研究领域中做出了独特而宝贵的贡献:它一方面从理论上清晰地阐述了开展评价实践的指导方针和操作流程,另一方面提供了多年积累的大量的评价实例来说明上述评价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作者有幸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以及其他一些国家从事教育工作,更有心在教学过程中采集具体的证据进行相关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两者做到了很好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