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迹心理分析是通过对人们书写笔迹的分析,来了解人的稳定的人格特征和即时心理状态的。它不对人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也不能告诉人们将来的命运,它只告诉我们书写者现在的状态。如果能够把过去的笔迹和现在的笔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的话,可以分析出书写者的发展和变化。笔迹心理分析与手相、面相和算命不同,它是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笔迹的方法,来了解人的心理现象。严格地说,笔迹心理分析是通过分析笔迹了解他人心理的一门技术。
本书介绍了自20世纪30年代Hans Selye应激理论提出以来半个多世纪中(至2007年9月)应激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理论和观点,以及目前国际上应激研究的主要方向。全书从应激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叙述了应激概念的衍变,应激反应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应激与进化,应激与认知,应激的神经、调节,应激与神经化学,应激与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应激源与应激反应,应对应激的行为策略理论,应激相关对行为的影响,动物的舒适问题,应激与健康,应激镇痛,军事应激,应激理论的未来发展等问题。 本书可作为从事神经科学、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内科学等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以及高等医学、师范院校的教师和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一部描述和评估主流生涯发展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的经典理论著作。 引入大量相关研究,并与各种生涯发展理论的介绍相呼应,便于读者了解这些理论及其走向。 进行多维度的比较,凸显各种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便于读者把握它们的异同。 强调生涯咨询的操作,阐释各种生涯发展理论在其中的运用,便于读者学以致用。 构架清晰,内容全面,便于读者把握生涯理论发展的整体脉络。
心智的本质、心智的运作是佛教教义的基本议题,正如心智是荣格作品的基本议题一样。此书将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的本质进行比较,讨论了二者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旨在桥接东方和西方的哲学、灵性传统,以及心理学和伦理体系的某些方面。 本书首先通过对藏传佛教的简要概述解读了佛教的本质、介绍荣格心理学中的经典术语,然后对比荣格心理学和藏传佛教的方法,进而通过解释原型象征,揭示了东西方哲学灵性传统的关联、相同点和异同点。
快乐、恐惧、愤怒和悲伤,当这些情绪升起时,你是什么感觉?你是怎么对待它们的?在作者这位深度心理灵性治疗师的眼中,不了解、不熟悉自己的情绪,基本上就等于不了解自己。“活着就是去感觉,去感觉就是经验情绪。”情绪是我们存在的象征。在本书中。作者系统地探讨了十九种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的特征和运作模式,以及我们如何对其进行工作。 在作者的情绪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内容。 适应性恐惧:生物本能的,对当下威胁的反应 非适应恐惧,投射到过去和未来的恐惧,表现为担忧和焦虑 健康的羞耻:触发我们的良知 不健康的羞耻:是伪装成良知的“内在批评家”,试图操纵我们 洁净的愤怒:是保护我们脆弱和弱小的部分,可以和慈悲共存 不洁净的愤怒:混合侵犯、敌意、憎恨,可能变形为攻击 情境之乐:基于外在物的获得产生的快乐
心理测验在我国正方兴未艾,更有燎原之火越烧越烈之趋势。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心理测验已渗透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社会对测验量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然而当对心理测验了解不多的人在使用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在缺乏相关测验知识的情况下常常会出现滥用测验的做法。 本书的宗旨之一是想以一本比较科学的教科书的形式来转变人们对心理测验的不合理认识,通过介绍各种量表的特征以及规范化的做法使人了解心理测验不是路边的电脑,更不是随心所欲的游戏。 心理测量方面的教科书数量虽不多但也不是,但大多数教科书都把心理测量与心理测验合工在一起,这样往往因为篇幅的关系而无法对心理测验的种类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评价,所以多年来作者就一起想编撰一本专门论述心理测验和常用量表的教科书。
本书探究了对受虐幸存的成人和受虐儿童咨询治疗领域的核心问题,作者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从作为执业者、训练者和督导的身份通常会关注的视角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核心领域包括了理论探讨及方法的适用性、虐待的定义、伦理问题与疑问、虐待对儿童以及其成年后作为幸存者的影响,本领域的心理咨询人员在工作中受到虐待这个主题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也包括一些特别的问题,如与自伤行为相关的问题、压抑记忆的恢复、分离性反应、治疗性关系中的动力学问题等等。本书列出来的问题常常隐含着争议,能够激起强烈的情绪。因而作者的每一个回答均经过仔细思考,尽可能全面,文字力求严谨,而且回答均基于作者多年在本领域工作的经验。
本书意欲阐释与专长有关的四个核心主题:(1)专家的界定(“谁是专家”);(2)专家的表现(“专家会做什么”);(3)专家优势表面的原因(“专家是天生的吗”、“专家为什么”、“成为专家的代价”);(4)成为专家的途径与方法(“条条道路通罗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专家”)。为回答上述问题,本书介绍了国外专长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并从不同视角,如专长的知识观、技能观、机制观、原型观、社会反思观等,详细阐述了专长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结论,最后深入反思了该领域研究的现状与教育意义。本书可为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理解各领域专长的实质及发展,提供详实而确凿的资料,有利于在观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与措施。
本书是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的配套辅导资料。菲利普·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是世界上的心理学经典教材之一,本书基本遵循6版的章目编排(同时参考7、18版的内容),共分18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部分为本章重点,明确本章的学习内容,第二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点难点;第三部分是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精选部分近年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圣才学习网/中华心理学习网(www.100nli.com)提供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名师网络班与面授班(随书配有圣才学习卡,网络班与面授班的详细介绍参见本书内页)。本书和配套网络班与面授班特别适用于各大院校学习该教材的师生,以及参加考研考博、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学相关考试的考生使用。
你的心理是否已然失衡?比如总会因一些小事而生气,因生活的繁琐而烦恼,因工作压力而沮丧,因人生的艰辛而消沉,因一次次的失败而抑郁,因人际关系关系的复杂而不知所措?果真如此的话,就要好好地平衡一下自己的心理了。《心理平衡术:让你的人生不偏不倚不失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帮助广大读者找到内心的平衡状态,使大家摆脱忧郁、沮丧、自卑、愤怒、傲慢,自负的不良情绪,重拾自信、乐观、积极、淡定、从容、平和的心态,从而使大家在平衡了自己内心的同时平衡好自己的生活。
本书系目前国内有关归因问题最为的专著。全书分“归因认知过程论”、“归因效果论”、“归因理论之应用”三部分,共16章内容,系统深入地介绍、分析和讨论了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及其应用问题。其特点是:1.体系严谨,结构严密,便于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归因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应用问题:2.占有的资料丰富、翔实,对归因理论发展过程的把握全面到位,将归因理论放在整个心理学发展的背景上来加以审视,突出了归因理论与其他心理学理论的联系;3.概念运用准确,原理和方法介绍完整、清晰,分析深刻透彻。梳理和比较了归因研究中涌现出来的各种理论和模型,理清了归因理论和模型发展的脉络;4.所用的材料全面、可靠、新颖。书中介绍和分析了归因研究的新动向、新观点、新方法。
本书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等理论用于分析教师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发展心理、学习心理中的实际案例,以求科学地指导教师的教育认识和教育行为。作者构思新颖,以“话题→案例→揭秘→建议”的编排方式为大家呈现了60个实际教育中经常遇到的、鲜活具体的、具有启发性的故事,既能引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又能启迪教师积极思考,更为具体的教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指导。本书以事论理,熔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运用,值得向广大教师。
这是《社区心理学》(第3版)的核心主题。本书介绍了社区心理学的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审视心理健康领域、教育领域和司法系统,探讨了研究社会变革的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社区心理学已超出了传统心理学的范围,而关注我们所接触的生活领域。社区心理学是一个尚未引起国内心理学界重视的领域。《社区心理学》(第3版)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心理学原版教材,它的引进无疑为中国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有助于中国建立起自己的社区心理学。这本书具有学术性,又不失趣味性。虽然《社区心理学》是为专业学者与高年级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所设计的,但是它对那些相关专业比如社会学的学者和学生同样适用。
幸福生活的秘密伏尔泰说,我决定让自己幸福,因为这样对身体好。人们是如此渴求解开幸福秘密的答案,却又怀疑幸福只是一种难以追求的宏愿。走出强迫症强迫症总是戴着一张似乎总也抓不住的顽童面具,私底下却成为屡屡和自我天性解放做斗争的堂吉诃德。但只要肯于坦然面对和治疗,它就不会是一座永远无法攻克的堡垒。嫉妒:一桩不可告人的心事如果让嫉妒一直不可言说,它就会永无消弭之日。它是不甘于臣服的悲情英雄,它是强烈的本能与爱带来的忧虑,它是欲望中的欲望。害怕陌生人与人对视就会焦灼不安,拨通电话可谓难于登天……每一次社交都犹如作战,与其不断闪躲,不如主动出击,突破陌生人的包围圈。
本书“一以贯之”地做到了兼顾多种研究视角。该书兼顾了人文社会科学视角和科学主义研究视角,兼顾了普通心理学思想与广义应用心理学思想,兼顾了儒、道、墨、医、兵、佛诸家的心理学思想,兼顾了阐述中国心理学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这样给了读者一种新颖的视角、观点和体系,这种全方位的探索,是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与著述中的一大进步。它可以让读者更广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心理学思想的丰富性与宝贵性,认识其在世界心理学史上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该书作为一部专著性教材也是值得称道的,是同类教材中一朵鲜艳的新花。
大数据时代来临,欧美体育强国开始了对数据深层次分析的研究热潮。本书从篮球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出发,综合研究了靠前外前沿数据分析的理念和方法,包括比赛记录的方式、靠前外主流网站呈现数据的方式和国外篮球视频展现数据分析成果的产品介绍等,并辅以实际案例的说明,为体育科研工作者和教练员提供了客观分析篮球运动表现的路径和方法。
《怎样做研究心理学家实用指南》是英国普利茅茨心理学教授、认知心理学专家乔纳森·埃文思撰写的一部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著作。该著作观点新颖、通俗易懂,介绍了很多对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初级研究者、授课者和助教们很有帮助的观念和思想。内容包括学术观点的源头,如何设计经验性研究、假设检验与推理、统计推断,如何提出与检验理论、协作与管理,如何交流成果,等等。该书出版后很受心理学专业、初涉心理学的年轻学者的欢迎,本书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方法或实验心理学课程的参考用书。
《跨文化心理学希望理论与自我效能理论的适用性对比》以希望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的跨文化适应性为研究对象,通过修订成人希望特质量表考察中国被试的数据是否支持二因子的希望理论,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了的希望特质、自我效能感与他们学业成绩和就业信心的关系,希望特质和自我效能感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效用,以及阅读自助团体辅导的效果。《跨文化心理学希望理论与自我效能理论的适用性对比》最后提供了使用的测量工具,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这是《社区心理学》(第3版)的核心主题。本书介绍了社区心理学的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审视心理健康领域、教育领域和司法系统,探讨了研究社会变革的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社区心理学已超出了传统心理学的范围,而关注我们所接触的生活领域。社区心理学是一个尚未引起心理学界重视的领域。《社区心理学》(第3版)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心理学原版,它的引进无疑为中国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有助于中国建立起自己的社区心理学。这本书具有学术性,又不失趣味性。虽然《社区心理学》是为专业学者与高年级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所设计的,但是它对那些相关专业比如社会学的学者和学生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