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哲学词典》为我社引进的牛津百科分类词典系列之一,内容广泛,信息全面,是目前最的哲学词典。本词典共收录词条2500条,包括的哲学术语和概念,以及 500多位哲学家的生平介绍和相邻学科中有关哲学的术语,介绍了从亚里斯多德到禅宗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和哲学
少女朵拉是一位歇斯底里症患者,有呼吸困难、神经质咳嗽、失声等症状。在与弗洛伊德的会谈中,她透露了病情之外的一些生活事件,比如父亲与邻居K太太的婚外情、邻居K先生曾经突然抱住她并强吻她的唇等。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的方式治疗朵拉,最终将疾病的成因归于性本能(原欲)的展现和潜抑。在本案例中,弗洛伊德巧妙运用《歇斯底里研究》《梦的解析》及《性学三论》中的精华,力图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
《哲学宣言》或许是与那种宣称“哲学终结”的各种思潮进行抗争,宣布那不是一个应当宣布哲学业已终结,而是需要让哲学“更进一步”的年代。二十年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当今的欧陆学术中,不仅不会再有人继续宣布哲学业已终结,相反,在报纸上,在网络上,在电视节目中,越来越多的人在谈“哲学”。这种“哲学”带有浓厚的心灵鸡汤的味道,明显将哲学庸俗化为一种日常生活的道德化的法则,即当今的“哲学”无处不在。因此,巴迪欧需要再次写一部《哲学宣言》。不过,这次在《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第二哲学宣言》中他所针对的目标变成了过度存在的、媒体上的心灵鸡汤和健康俱乐部式的哲学。所以,为了拯救哲学,巴迪欧宣称要将哲学去道德化,再次引入了柏拉图的意见和真理之分,将当下流行的无处不在的“哲学”看成高尔吉亚式的智
《一个或所有问题》的一个基本主张是“智慧的复兴”。因为现在很缺乏智慧,缺乏智慧就创造不出生活和思想的意义。哲学错误地以为能够“知道”生活和思想的意义,因此以为哲学必须去“描述”或“解释”生活和思想的意义,可是又描述不出来,解释不妥当。维特根斯坦曾经开玩笑说,哲学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就像找不到真正的止痒药方,我们就只好一直胡乱挠下去。可是我担心的是,我们后来其实已经不痒了,问题已经变成了打嗝,可是还在盲目地挠下去。哲学的困难不在于我们缺乏知识能力,而在于生活和思想的意义是活的,它的问题不断变化,它不是认识对象,而是创作对象。智慧与创作并行,而知识落后一步。
人类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索,一根悬在深谷上的绳索。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者不前进,都是危险的。 查拉图斯特拉是我给与人类的的最伟大的馈。《动物与超人之间的绳索》发出的声音将响彻千年,因为它不仅是现存的书中之,还是一本散发着高山气息的书人的事实都处于它之下,离它无限遥远,而且也是最深奥的一本书,它犹如一口永不枯竭的水井,放下去的每一个吊桶无不满载金银珠宝而归。
作者从哲学的高度和深度着眼,深刻而又系统地剖析了时代、人、创造、选择所蕴含的哲学意义,生动地阐述了人生的世界观、价值观。 本书采用对话的形式讨论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神学等问题,宜于在争辩和诘难中闪现智慧的火花,从而与哲学的本质形成某种本质沟通,而且不失机敏幽默。 本书对西方现代哲学的思想资料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梳理和剖析,融会贯通地进行评介。与众不同的是,作者对西方学说的评介不是零碎的新名词解释,不是点滴的新学科常识介绍,也不是晦涩的论点编译加一点生硬的分析批判,而是通过认真的咀嚼、消化,把西方流派的一些重要思想资料变成自己的见解,并融成全书的有机的构成因素。作者对一些西方流派的评价和逻辑分析,很有说服力。读者从中看到的不仅是对一个个具体哲学流派的深刻分析,而且学
《心理学与文学》一书收选了荣格论述文艺和美学问题的所有主要论文,有对现代艺术的分析,有对文学艺术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心理学说明,有对审美的实质和美感态度的心理学解释。此外,还包括了三篇体现荣格“集体无意识”观点的论文,这些思想是理解荣格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基础。
图根德哈特对现象学和分析哲学都有精深的研究,长期致力于以语言分析的方法解释基本的哲学问题,本书是他的著作。
本书以人类文明的哲学表征为主题,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表征人类文明的哲学”,论述了哲学的表征意义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表征,中篇“范畴文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范畴文明的大逻辑,并具体阐述了《资本论》所构建的历史内涵逻辑,下篇“文明形态变革与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集中阐述了创建文明新形态的哲学理念创新。
本书的理论体系以行为主义为基础,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行为公式,表明行为随情境变量和其他前因变量而变化。其中,中介变量的思想和实验结果对现代认知心理学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是心理学的经典文献之一。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8辑)》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及进展。本辑与第七辑互为补充,既包括在第七辑中庸系统构念化基础上所深入开展的实证研究,尤其聚焦在中庸思维的基础心理历程及其与个体适应的关系上;也包括中庸研究的跨领域对话及对中庸思维构念化的理论反思,这种对话和反思覆盖从认知神经科学到家族企业研究,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到西方心理学前沿热点的广泛领域。
本书介绍了,胡塞尔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真正承前肩后的人物,他既是群星璀璨的西方古典哲学家群体中最后一个体系的建构者和不懈的捍卫者,又是试图追间人类的意义并率先表达对人类的最终关怀的现代两方哲学家之一。在传统哲学体系而临分崩离析的危机时,他对重构新的哲学体系表现出一种近乎“唐吉诃德式”的执着和热情,而面对现代技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的“侵袭”,他也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最终意义的“牧师般”的情怀。 胡塞尔的学术立场的重点,就是对人的意义世界的呼唤,体现了西方思想家对人类最终关怀的守望立场,他对科学特别是技术的批判,对人类价值危机和返回生活世界的论述,自当别有一番洞天,具有非同寻常的哲学意义。凶此,胡塞尔的哲学努力既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智慧钥匙”,又找到了与马克思哲学中“人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