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的生死爱欲》不是传记,虽则它大体上遵循着福柯的生命足迹。它也不是关于福柯著作的综述,尽管它的确对福柯的大量作品作了诠释。它毋宁是在叙述一个奋斗的人生,这种奋斗旨在实践尼采的箴言: 成为自己 。
《历史的观念译丛: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是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1931年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斯多尔斯讲座的文稿。这本才华横溢、妙趣横生的小书提出:伏尔泰、休谟、狄德罗和洛克等通常被视为近代意识形态先驱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他们所缔造的“理性时代”实际上远不是理性的。这些“哲学家”从中世纪的舆论气候出发,以新的材料重新建造了另一座中世纪奥古斯丁式的“天城”。 本书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轰动,被《美国历史评论》誉为20世纪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传统形而上学以及本体论神学之中,身体还并没有自己的语言,如何让身体表达自身,让身体以身体的方式言说自身,回应尼采让生命返回大地的召唤,20世纪西方思想开始了艰难的冒险。 《身体——从感发性、生命技术到元素性》试图从身体的感受性出发,展开自身感发、它异感发与无感之感的结构。同时,通过身体的现象学重新思考身体与意识的关系,通过技术的历史生成展现身体的外在代具性,通过身体的欲望展布思考身体的谱系学,以及通过身体与自然的元素性的关系展开了身体的不同面相。《身体》的书写本身也体现出身体感,即试图让身体的诸多器官,口、耳、手以及乳房等,来表达自身的生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