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制的可能性问题是西方伦理理论目前的一个有名难题,其难点在于能否对人类理性与欲望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恰当的判断与说明。承认不自制的可能性就意味着承认理性能力在实际的人类生活中作用有限,而一种以理性为根基的伦理生活的可能性也将因此遭到质疑。陈玮著的《知识欲望与幸福(亚里士多德论不自制的可能性)》主要考察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Niachean Ethics)第七卷第三章对这个问题所做的讨论,旨在说明即使在今天,即使经验科学研究和伦理理论创新已经取得了重大发展,亚里士多德当初对人类欲望所提出的独特理解,依然能够提供重要支持、帮助我们进一步去探究不自制问题、反思人类道德的基础以及幸福生活的可能性。
《哲学逻辑研究》是199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哲学逻辑研究》的成果,内容包括一阶逻辑,模态逻辑,时态逻辑,条件句逻辑,多值逻辑,相干逻辑,直觉主义逻辑,弗协调逻辑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哲学逻辑研究》全面、、准确地论述了哲学逻辑领域的重要分支,同时也阐述了作者近年取得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构建了若干新的逻辑,如不用联结词和量词的一阶逻辑,弗协调逻辑的一些,这些成果达到了国际逻辑研究水平。它将有助于读者对于哲学逻辑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加深对新理论、新成果的了解,也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深入开展现代逻辑基本理论研究。
通过作者近十年的总结提炼,将复杂晦涩的古代智慧,分解成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结合简单易行的几个动作,解读改变命运和运气这件大事。《通知》作为一本可以读得懂的智慧,分为原理篇和方法篇。原理篇会呈现作者自创的修正方法,结合古代智慧剖析内在原理。方法篇给出方法,从提升个人身体能量和智慧出发,结合切实有效的具体方法来调整状态,增强自信,从而达到改变命运和运气的目的。
《本体论: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稿约40万字,包括论文20篇,其中7篇曾发表于书刊上。除“前言”外,其余大致按完稿时间顺序安排。作者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的真实发展过程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理解。唯物史观的形成是从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出发否定理性历史观的过程,提出了巴黎手稿的4个矛盾,矛盾的解决体现了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的完成。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决定作用来说明历史的复杂过程。辩证法的主要范畴是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暂时性。从主体性到客观性是经典作家思想发展和变革的实质,因而是少数能称得上是哥白尼式的革命。唯物主义与神学世界观的对立足人学与神学的对立,贯串于近代和现代的哲学史。物质一性原理的深层含义是否定存在上帝而肯定人的主体性。物质形态从简单(低级)到复杂(高级)的演化进化
《生态哲学研究》收录了作者20多篇关于生态哲学的学术论文,对生态哲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反思,主张生态伦理应当从抽象向现实转向;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人向自然的生成,人即自然,自然即人的主张;探讨了生态文明的本质,认为真正走向生态文明必须确认人是自然的守护者。
《文化与自由唯物史观创新研究》通过全面阐述唯物史观的文化与自由思想,揭示唯物史观的自由思想与文化精神,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方法论意义和时代价值。马克思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并非如此。这是一种误读、误解,甚至是故意的歪曲、污蔑和诽谤。马克思不仅关心人的物质利益,也同样关心人的精神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种纯粹的物质生活而草草了事,其中,马克思的精神生活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正义的本性是什么?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是神圣的还是世俗的?是法律还是道德?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友谊还是利益?是平等还是等级?是战争还是和平?是美德还是制度?是自我保全还是财产所有?是积极的幸福追求还是消极的痛苦约束?是个体的还是整全的?是必要的还是可有可无的?纵观古今,不论在雅典还是耶路撒冷,对此的回答不一而足……毫无疑问,正义是西方文化一贯而永恒的、最为重要的叙事方式之一。
《物理学的哲学分析》应该说是我国学者所提供给学界的一本物理学哲学方面的精品之作。作者将物理学哲学之中的重大问题,其中涉及物理学几何化实质、量子力学的基础、对世界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本质及哲学涵义和方法等作了深入精到的阐发和论述。
朱熹(1130-1200)是孔子之后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两宋以降中国学术形态与文化性格的塑造者。《学术性格与思想谱系:朱子的哲学视野及其历史影响的发生学考察》从发生学的视野出发,依据朱子文本与相关文献,在充分吸纳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扣朱子的学术性格与思想谱系,展开对朱子哲学视野及其历史影响的深入考察。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系统分析朱子的早年经历——从出身、师承到学术性格及其思想谱系的形成,并通过朱熹与张、陆象山、吕祖谦、陈亮的理论论辩以及朱熹对《四书》的集注与具体探讨展现其思想体系;下篇从朱熹学说的历史境遇出发,依次分析宋、元、明、清朱熹思想的历史影响,特别是通过20世纪三位大家冯友兰、钱穆与牟宗三之朱子研究的深入解读,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推陈出新途径。
《学会快乐》告诉我们:快乐不在于外在环境,而是一种来自内在的能力、一种生存态度,每个人都拥有快乐的潜能。虽然人生外在的痛苦无法避免,但快乐可以内部求得——通过心智的训练,就可以改变脑部的结构。在本书中,他巧妙地结合科学、哲学和佛学智慧,揭示了痛苦和快乐的根源,告诉我们用哪些方法处理负面情绪,开发并培育快乐的能力,从而达到稳定的幸福快乐。
《智慧奥秘》通过对印度教密宗经典《坦陀罗》一书的解读,呈现它的主题:超越。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基于人的智慧(觉知、悟性)的开启,所以,可以说这也是一本探寻智慧奥秘的书。当然《智慧奥秘》的探寻是独特的、隐含的、活生生的,是指向人的内心的。
《在萨特和马克思之间:安德瑞·高兹早中期哲学思想解读》对高兹的思想进行了理论历史定位,揭示了其理论主旨。作者指出了高兹的思想发展过程的非同质性:在具体的理论形态上,高兹的思想经历了虚无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理性批判、后工业社会主义和后工业无产阶级理论、生态社会主义等形态。作者在这些复杂多样的理论形态背后,看到了高兹始终如一的深层理论主旨,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思想发展过程和深层理论主旨的揭示是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完善和深化。《在萨特和马克思之间:安德瑞·高兹早中期哲学思想解读》主要研究的是高兹早期的哲学思想和中期的“现实化转向”之后的相关理论,是在对高兹思想进行全程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截取的一个片段。因而,对于国内高兹研究中普遍存在的
《科学哲学名著赏析》的研究组织了外的学术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努力推动科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之外,为了进一步发挥课题组的学术优势,弘扬优良的学术传统,以积极的姿态推进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以严谨的学风规范中国科学哲学的学术耕耘,远离浮浅时髦的学术宣扬,以兼收并蓄、扎实稳固的开拓创新精神,促进中国科学哲学的繁荣发展与资料建设,我们感到,通过对科学哲学家的奠基性著作的解读与系统梳理,来欣赏科学哲学家的敏锐智慧,再现科学哲学发展的原始历程,把握科学哲学问题演变的逻辑脉络,既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是本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的英语译介及其在美国文学中的接受变异研究》按照雅斯贝尔斯的理论,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世界文明的历史舞台上分别出现了中国的孔子和老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伊朗的查拉图斯特拉、巴勒斯坦的预言家和希腊的荷马和哲学家,东西方文明在各自的思想体系中形成了对宇宙和生命的不同探问和求索,延伸出了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生命体察方式。也正因此,文明体系的相对独立和完整必然造成的文化主体意识,但在更漫长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不同文明之间交互往来又不断打破原本自足的文明体系,一方面产生了文明的碰撞、交割,另一方面也促成了人类文明新的增长点,比如两希文化的碰撞,中印佛道文化的互参,尽管在跨越文明的历史对话中,他们也经历了诸如摩擦和冲突、征服与反抗、对峙和交锋,但利益的纷争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却时常
精神、物质,是构成我们赖以生存的二元世界,这个世界的和谐与否,决定着我们此在的况味和水准。作者面对现代生活中的某些拜物弃道,礼崩乐坏的现象,感到生活中的二元性严重失衡,他有些坐不住了。矫过正方能直,他坚决站在精神一边,用他在书里《渴望正常》一文中的话讲:仅为了“正常”,我们爬也要爬到这个位置。于是疾笔奋书,写下《精神就是精神的事:语言精神与生活悖反》43个华章篇什。
《心性灵明论:关于人文精神与心性本体论的研究》分为13章,探讨了大道历史哲学的原理,心性本体论的研究,灵明心体与精神创造,论天地立心,论为生民立命等。
《德育古鉴》为清代史洁珵所辑。 《德育古鉴》包含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等诸篇,取材于史料,文雅驯而事翔实。借生动的古代德育故事,以启迪人心、净化社会。 《德育古鉴》可作为传统道德文化,常阅之,对于敦促向善之品性、培养美好之道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书引用了很多有说服力的故事,旨在通过一个轻松的视角来观察东方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思维差异。懂得了这种差异,再去审视西方的文化,看待自身的文化,是大有益处的。东方与西方观念的碰撞,将带动世界更合理地向前发展。 早在1840年的那一声炮响,不仅使得中国人重新开眼看世界,还让那些曾经张狂的国人落下了“崇洋媚外”的病根。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有比较,就会有差异。我们不该妄自菲薄,毕竟,有些差异并不等于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