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体性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的重要主题,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针对西方学者对现代性和主体性的批判,以及由此而来的人们对“还有没有、还要不要主体性”的困惑,本书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观点鲜明的回答。全书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十章。前五章,首先提出主体和主体性概念,分析了主体性的矛盾内涵,论述了人生的阶段和个人主体性的演化,然后讨论了群体主体性、人类主体性,以及个人、群体和人类主体性的一致性。后五章,由人的认识的主体性开始,论及对象化中的主体性,强调生产、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而后分析了当代主体性困境的实质,进而探讨了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以及信息与网络时代人的主体性问题。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论成为人(神学人类学专论)》是一种神学人类学的系统性的专著。本书有两大目的:一是,拟确定神学人类学讨论的题目范围。二是,试图从教牧的角度来论及当代的问题。谨将此书,献给这些此前已经思考过何谓成为人这一问题的人们以及那些正开始思考这一问题的人们。
《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丛书:罗光哲学思想研究》是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我的研究是以罗光思想——生命哲学的建构为主线,从士林哲学、神学和中国哲学三个方面进行架构,最后梳理出他的生命哲学体系。《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丛书:罗光哲学思想研究》的问世可以说是为学界,特别是台湾新士林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的依据。虽然本书研究比较系统,但依然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也有许多思想本书未尽探讨,希望以后能有机会能够继续作深入的研究。《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丛书:罗光哲学思想研究》的完成是一个艰辛的工作,感谢每一位曾为本书研究付出过辛苦努力的人。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黑龙江大学樊志辉教授。本书的选题、研究的内容是在多次与樊老师协商下确定的,樊老师也在百忙之中不知疲倦地多次对文稿进行了审阅,提出
《领导干部学经典理论大字版系列:哲学问题二十讲》主要内容包括:哲学范畴的形成和演变、哲学研究的主题是什么、哲学:探求真理的常新智慧之学、抽象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概括和思辨能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质是什么、实事求是与民主法治的本质关系:同兴衰、共存亡、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等。
本书是钱永祥对现代性的伦理思考,关切现代人的道德伦理处境。面对现代性的挑战,我们不只是在处理一组客观的历史、社会现象,更是在自行认定或者弃绝一些价值立场。那么,我们认定或弃绝时依据的理由是什么?之后又如何承担责任? n作者研读经典,观照现实,从平等、多元和公共性三个概念出发,以自由主义为批判立场,梳理、分析和阐释上述问题,并指出了一个由平等的个人进行公共论述的远景。 n n庸俗者没有怀疑,所以无所担当 ;无聊者缺乏热情,所以不求担当。庸俗者以为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业已解决,生命不过是随着主流逐波弄潮;无聊者则根本不识意义与价值的追求包含着徒劳的悲剧成分,以为生命本身原是轻松幸福的尽兴一场。 n——钱永祥
本书由存在心理学大师罗洛·梅和当代美国存在心理学的领导人之一科克·施耐德合著而成,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一些其他重要的存在心理学家和治疗师所写的文章,如亚伯拉罕·马斯洛、詹姆斯·布根塔尔、欧文·雅洛姆、保罗·鲍曼等,探讨了存在的意义以及存在分析理论。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追溯了存在心理学的文学、哲学和心理学起源;第二部分讨论了存在一整合心理学的发展及其未来的方向;一部分则用十多位持存在一整合倾向的心理学家的临床案例,以形象直观的方法阐述了应用存在一整合心理学来治疗的方式和手段。
汉斯·约纳斯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毕生以克服现代虚无主义为己任,在责任伦理和技术哲学领域取得了卓越贡献,享有世界性盛誉。本书以“生命”“敬畏”“责任”为主题,从本体论、伦理学、技术哲学多重视域出发,全方位澄清了约纳斯哲学的核心理念、独特本质及其效应。在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思潮中,约纳斯哲学以其远见卓识,启发着我们对现代技术(尤其是医学)、环境伦理以及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反思,续写了德国哲学的新篇章。
《荀子二十讲》系统地阐释了荀子的人性论、天道观、认识论、政治思想等。“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李泽厚语)——荀子思想的纷繁,到底是孔孟儒学的歧出,还是合乎社会潮流的批判性发展?《荀子二十讲》带您探究这位大思想家复杂的本相。 荀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
本书是钱永祥对现代性的伦理思考,关切现代人的道德伦理处境。面对现代性的挑战,我们不只是在处理一组客观的历史、社会现象,更是在自行认定或者弃绝一些价值立场。那么,我们认定或弃绝时依据的理由是什么?之后又如何承担责任? n作者研读经典,观照现实,从平等、多元和公共性三个概念出发,以自由主义为批判立场,梳理、分析和阐释上述问题,并指出了一个由平等的个人进行公共论述的远景。 n n庸俗者没有怀疑,所以无所担当 ;无聊者缺乏热情,所以不求担当。庸俗者以为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业已解决,生命不过是随着主流逐波弄潮;无聊者则根本不识意义与价值的追求包含着徒劳的悲剧成分,以为生命本身原是轻松幸福的尽兴一场。 n——钱永祥
哈贝马斯认为,迄今为止,任何一种社会理论,无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社会学的其他理论都不能全面解释社会进化或者提出社会进化的构思,它们只能说明某一社会现象领域。因此,哈贝马斯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要想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普遍的社会进化理论和达到它原来所确立的目标,就必须重建。 《社科文献精品译库: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修订版)》是哈贝马斯学术历程中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之一。这时。哈贝马斯开始转向批判理论的深化和系统化,形成了一套以交往理论为框架的社会进化理论,并且提出了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设想。《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修订版)》向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了解、认识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
《意识学:生命、欲望、意识、文化与教育(自然主义生命观)》以客观的观点,唯物的方法,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关于意识问题”“智力的起源”等“世纪难题”,并对人类学、“环境人文学”等领域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作者在其思想探索、辨析规律、解释概念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特殊有效的“概念借喻法”。其实,这即是老子的“意识”、观念和方法。作者在运用其方法的探索中,便获得了较多的发现和成果,如:给“意识”赋予了明确的定义;将欲望界定为利欲、权欲、情欲、性欲;厘清了生命本体与欲望、知觉、意识、智力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梳理了意识与智能的演绎形式;揭示了“神秘的”潜意识、下意识、前意识和有意识的反映形态;探测到视觉、听觉与感性、理性之间的“应承”关系;发现了内陆与海域等不同地理环境、以及农耕、游
《东方辩证法(修订版)》主要内容包括:焦氏周易宇宙代数学简介、东方辩证法理论体系简介、东方音乐思维等。
《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针对外哲学界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对置起来,将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实践对置起来的做法,针对“主体死亡论”,在中西哲学和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对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作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考察,强调和阐释了现实的和历史的人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强调和阐释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结构性、历时性和生成性,强调和阐释了作为主体的人的“未来之维”的“自由个性”和“真实集体”(“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生存论意义。
《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丛书:罗光哲学思想研究》是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我的研究是以罗光思想生命哲学的建构为主线,从士林哲学、神学和中国哲学三个方面进行架构,最后梳理出他的生命哲学体系。《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丛书:罗光哲学思想研究》的问世可以说是为学界,特别是台湾新士林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的依据。虽然本书研究比较系统,但依然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也有许多思想本书未尽探讨,希望以后能有机会能够继续作深入的研究。《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丛书:罗光哲学思想研究》的完成是一个艰辛的工作,感谢每一位曾为本书研究付出过辛苦努力的人。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黑龙江樊志辉教授。本书的选题、研究的内容是在多次与樊老师协商下确定的,樊老师也在百忙之中不知疲倦地多次对文稿进行了审阅,提出了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