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古鉴》为清代史洁珵所辑。 《德育古鉴》包含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等诸篇,取材于史料,文雅驯而事翔实。借生动的古代德育故事,以启迪人心、净化社会。 《德育古鉴》可作为传统道德文化教材,常阅之,对于敦促向善之品性、培养美好之道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一般公认是世界哲学名著,事实上也是历史学名著,确切些说,是历史唯物主义名著,尤其是至今少有的马克思以前唯物史观学说史名著。它和作者另一部著作《俄国社会思想史》(三卷本,中译本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收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同为思想史名著。
《沉思录》是自己写给自己的隐秘手书,《箴言录》开始也只是在沙龙里口耳流传,直到出现了多有错误的盗印本,作者才不得不自己将其整理付梓。这两部书都不是为出版而作,不意却成为经典之作,甚至有一本还成为今天中国的书.虽然说它不仅留传、而且也流行总归是一件好事——和时下坊间许多书相比,“与其你流行,还不如我流行”呢!但是,它的流行的确和作者、也许我还可以说和译者没有多少关系。它们的确不是那种好读又实用的书,读它们是很要费些力气的,而且还可能让人感到不安——为什么我不能还有另一种生活, 不能让我的生活还有更具精神性的一面?甚至还可能让人感到不快——难道我的内心真的还有这样多不洁的东西?但是,好书终究还是好书。对的一类书,我们要努力去配得上它,而不是由它来迁就我们。
本书着力疏解现象学及社会学展开的学术传统与核心概念,并探求现代人内在隐秘而焦虑的生命处境,一反迄今现象学界较为形式化的研究方法,转入对于具体生命的关照。在这个意义上,书中对西方思想的研究深深打下了现代中国人自我认识的烙印,这是一种难得的学术追求。作者功力深厚,熟稔文本,却也能从思想本身的脉络中跳脱出来,呈现出生活经验的底色。
本书初版于1922年,是梁漱溟新儒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文化观、历史观和伦理学思想五个部分。主要探讨印度、中国、欧洲文化三者之间的本质差异与人类未来文化的方向。 作者将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对东西文化加以比较,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
艾思奇著的《哲学与生活(精)》一部改变无数人命运轨迹的通俗哲学读本,有名哲学家、教育家艾思奇经典哲学著作,一部影响几代人成长为很好领导干部的哲学著作。
如果说哥白尼揭示了“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这是探索宇宙奥秘的一次发现,那么,《“中”论》全新而系统地论述了“中规律”是客观事物的一个普遍规律,是现代哲学发展的一次新跨越!西方和东方传统哲学只认识了事物的对立两极.而忽视了对立两极之间的“中介”;只认识了平面“四维”(东、南、西、北),而忽视了平面“四维”内间的“中”;只认识了立体“六维”(上、下、东、南、西、北),而忽视了立体“六维”内间的“中”。《"中"论:中规律与中规则》论述的“中规律”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个普遍规律,论述了事物体系内间“中”的内涵、地位、作用、特征、关联,论述了与“中”相关联的一系列哲学范畴,论述了事物运动变化的“五大规律”,论述了由“中规律”引申的“中规则”在社会、经济、文化、人生、行为、方法等方面合
现在,娱乐的无处不在预示着全新的事物即将来临。人们对世界和现实的理解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今天,娱乐升级成为一种新式范例,即一种新的决定什么具有处世能力、什么没有,也就是决定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模式。因此,现实本身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娱乐效果。 娱乐的化导致世界变成享乐的世界,受难精神将这样的世界解释和贬低为沉沦、虚无,甚至是非在。然而,受难和娱乐其实并不完全相异。娱乐的纯粹无意义与受难的纯粹意义是紧密相邻的。 小丑的微笑与痛苦之人痛苦扭曲的表情看起来惊人地相似。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 《倦怠社会》 M
《学术之星文库·散漫的严格:一种私人现象学的形成》汇集了作者庄威十年来从胡塞尔到德里达的现象学的思考的十二篇文章及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展示了德法之间现象学从严格的科学论形象到一种私人现象学形象的转变,作者展示了其私人生活和哲学思考的密切关联,游走于哲学与文学之间,一种别样的趣味将《学术之星文库·散漫的严格:一种私人现象学的形成》区分于一般哲学作品。
21世纪,人类生活的高度技术化凸显了伦理创新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也给工程师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伦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张力,W.理查德 伯恩延续激励性伦理的主张,将工程置于麦金太尔的实践概念和森的能力理论下加以考察,提出工程是一种赋能活动的论断。他讨论了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工程师为何有机会将其职业能力用于促进人类福祉与社会正义,并提出了把握和拓展这些伦理机遇的实际策略(包括支持性的社会结构以及基于人权和工程力量的对话策略)。
《中西传统道德信仰比较》主要内容包括:中西传统道德信仰的对象、中西传统的历史演变、中西传统道德信仰的心态、中西传统道德信仰的依据等。
《心灵的再发现》对当代心灵哲学的唯物论传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批判,但是同时也反对二元论。作者提出:意识是主要的心智现象,它是内在的、定性的、主观的、人称本体论的,不能够还原为物理现象。但是正如液态是水的特征,意识也是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的特征,因此和我们的科学世界观并没有冲突。本书还对意识、意向性、背景能力等概念进行了分析,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老子与易经》以探讨《老子》的思考逻辑与《易经》的内在联系为主旨,但在表现形式上,则通过人物对话、卦象解剖、延伸阅读、关键文字和概念的联动分析等多种手段使用同板块拼合,体现了学术通俗化、阅读趣味化和义理图象化的有益尝试,洋溢着一种类似禅趣的机智,很适合广大想通过捷径进入心有灵犀一点通境界的青年读者。
伦理学作为经典的人文科学在现代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独特的社会功能。伦理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工具与技术,而是为人类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使人格高尚起来。 伦理学也可以推动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因为它能提供有实用性的人文知识,能营造一个有助于经济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不过,为人类的经济与技术行为框定意义或规范价值取向,为人类生存构建一个理想精神世界,却是伦理学更为重要的使命。 伦理学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关怀,对人的精神理想的守护,对精神彼岸世界的不懈追求,使它与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或科技力量保持的距离或独立性,从而可以形成一种对社会发展进程起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人文精神力量。这样一种具有性和理想性的人
《做好工作有方法》深入浅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在实际工作当中,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的意义和作用。语言平实易懂,故事生动有趣又有其现实针对性。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是一不可多得的读本。 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做好工作有方法》可以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此方法正是我们攻坚的利器、取胜的法宝。一旦找到了好的方法,就可以使我们尽快脱颖而出,将问题和挑战迅速转变为成长的机遇,进而帮助我们树立信心,确立事业发展的方向,在对困难的挑战中积累成长的经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做到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本书由王红芳编著。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领袖马丁?路德的称义论思想是其宗教哲学思想的核心,探讨了中正义、信仰、爱、理性和自由意志等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将基督教核心教义“因信称义”的阐释推上了的高度,最终成为了基督教正义观的经典。《马丁·路德称义哲学思想》将路德的称义思想置于整个基督教救赎论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力图展示出路德称义哲学的更为清晰的发展线索。从个人灵魂获救问题而生的精神困苦,到“上帝之义”的发现,路德逐步突破了中世纪末期称义哲学范式,并将自己的突破性见解结晶为十字架神学,最终确立了改教神学范式,并对后世基督教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素的极简智慧》编译者哲空空在深度研读罗素著作后,精挑细选出能代表其思想精髓的207句话,把艰深晦涩的经典著作转化为人人都能领悟的极简哲思,将人类智慧无损耗、无障碍地传递给日理万机的现代读者。
《哲学与政治:哲学经典中的政治生活论说》论证了政治哲学的概念产生、发展演化的过程,揭示研究政治哲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用思辨方法,从纯理论角度探讨政治哲学的目的和发展规律。进一步阐明了其内容:一是对政治哲学的一般理论的研究,探讨政治哲学的起源、本质、规律、规范、目的和手段;二是对政治哲学理论、学说、思想、观念本身的研究,具有“元理论”或“超理论”的特征,主要分析词汇和概念的含义、论证的逻辑、命题的根据等。在此基础上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经典著作中关于政治生活的相关论述,总结了哲学家对政治生活的独到见解,从而揭示了哲学对政治生活的认识过程和规律,试图为我们的社会政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