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现代认识发展和学习心理学理论、心理咨询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形成自信法,创造性地解决儿童学习困难、情绪及行为问题。〈
以下定义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涉及的内容。 1. 组织“是有着共同预期的结构,这些预期是和角色密切相连的,因为角色会界定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人和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预期” 2. 一个组织“是一个可辨识的社会实体,它通过在其成员及客体中相协调的活动和关系来追求多重的目标。这样一种社会系统是开放式的,而且它的生存有赖于在更大的实体——社会中的其他个体和子系统。” 3. 组织建构首先是建立这样一个共识之上,即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这一共识被称为一致性确认(Consensual Validation),是哈里· 斯达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提出的。鲁斯·蒙鲁(Ruth Munroe)在谈到沙利文的著作时,把握住了这一短语的微妙之意,而这层微妙之意正是我们希望能将其整合入组织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与全球化的推进,社会文化转型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社会心理学可以从哪些角度表达自己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文化、群体与认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立足于“文化”与“群体”,从文化社会心理学及群际心理学两个学科视角出发,探讨“认同”这一机制的形成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文化、群体与认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一部分聚焦于“文化、群体与认同”相关主题的理论探讨与思考;第二部分结合已有的实证研究,探讨中国社会中现实群体的形成及文化、群体与认同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化、群体与认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适合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以及其他义化研究领域的人士阅读,也可供在不同社会文化中工作生活的人士参考。
《精神动力论》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这一明显矛盾,既对精神动力问题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也对精神动力的开发进行实践探索,旨在为现代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和现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并力求克服和矫正现代社会条件下,重物质,轻精神;重功利,轻意义;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偏向。 《精神动力论》一书所具有的特色,是著者浓厚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本书研究的问题集中而典型,思路清晰而严谨,论述缜密而深刻。既有对精神动力的历史审视,也有对精神动力现代价值的认定;既有对精神动力结构的微观分析,也有对精神动力形成规律的探讨;既回答了精神动力“是什么”的本质性问题,也探索了精神动力如何开发的问题。
“你创造你的实相。”这是赛斯的经典话语。在本书中,赛斯不仅阐释了个体经验如何形成的,而且还阐释了“你们怎么创造你们自己的实相”的。为什么一些流行病会突然在某个时间段爆发?为什么会发生核泄漏和狂热教派的集体自杀事件?机智的赛斯告诉我们,无数事物、事件的可能性存在于一个叫作“架构二”的时空的实相里,当意识对某种可能性和图式产生强烈的情感意向后,就会物质世界中演化出真实的事件来。当一群人某个心理议题达成合意时,群体事件就发生了。疾病永远都是“被邀请”而来的。
《书林清话》由叶德辉著,吴国武、桂枭整理。本书主要包括《书林清话》十卷、《书林馀话》二卷,末附《书林清话》校补、《书林清话》纠缪并补遗。它以笔记体系统地介绍中晷历代雕版印刷书籍的各项专门知识。从书籍和版本的各种名称,宋元以来历代官刻、私刻、坊刻的源流,各时代的刻本,古代活字印刷、彩色套印的创始和传播,到历代刻书的规格、所用材料以及工料价值的比较,印刷、装潢、鉴别、保存的方法,乃至有关刻书、抄书、藏书、卖书的遗闻掌故,书中皆有论述。本书取材于历代诸家目录、题跋,兼及前代史书、笔记、文集诸书,是研究版本目录学的入门名作。本书由华文出版社2012年出版。
理性是天生的吗?你以为自己很理性吗?理性让我们具有人性,让我们获取知识、变得睿智。如果理性如此有用,那么为何不在其他动物中进化呢?如果理性那么可靠,为何我们说着满口合乎逻辑的胡话?本书对理性进化史及工作原理进行了开创性描述,着手解决这个双重谜团。本书解释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问题:为何理性偏向于我们已经相信的东西?为何理性会让人产生可怕的想法?为何理性对好想法的传播必不可少?作为一本雄心勃勃、味十足且怡情养神的书,《理性之谜》结合哲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知识,将引发心理学家与哲学家之间的争论,并让许多理性之人反思和优化自身的思维模式。
这是一部深度剖析美国文化与美国人心理的著作。 在美国,为什么“杀母”会成为小说、电影等大众文化中反复出现的经典意象? 性别角色为什么会出现严重危机? 现代文明的困境是什么? 继《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之后,孙隆基深入考察美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以“杀母”这一看似奇特的意象为中心,对美国文化各个层面进行了剖析;又进一步追寻了这一意象的形成过程,分析了美国大众心理的变化,将20世纪美国社会的心态逐渐展现于读者之前。
《社会心理学》是美国优秀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三位编写者在专业研究领域都有卓绝的成就,并且都在教学第一线有超过20年的教学经验,被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美国7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 《社会心理学》作者们将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融为一炉,内容全面完整、系统连贯,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以及个体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个体态度和从众行为、团体过程和人际吸引、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等社会心理与行为特征,反映了在环境、健康、法律等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社会心理学》特色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开展研究,从人们身边发生的事情阐发深奥的理论,使读者不仅能够领略一门学问严谨科学的魅力,同时也深深浸润在希望以科学使世界更美好的人文关怀之中。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文库》编著者杨宜音、王俊秀。本书初步廓清了社会心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搭建了社会心态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分析了社会心态的心理机制和主要效应,从而使这一领域有了理论讨论的基本内容和方向。同时,在三个子领域细化了社会心态的研究内容,即:(1)现实生活感受,包括安全感、信任感、公平感、认同感、参与感和支持感,它们记录的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状况。(2)社会情绪体验。社会情绪最鲜活、直接地反映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并且汇聚和积淀为一种心境状态,为人们的感受和决策提供社会心理环境。(3)社会信念、价值取向、信念和思维方式与行动策略,包括物质主义价值观、社会公正动机和中庸思维方式及处世法则。这些相对深层的心理结构,为人们的感受提供定向和解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