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国小说史著集成(第7卷)》收录郭箴一著作小说史著一种,为《中国小说史》上下册,依据长沙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八年五月初版影印,凡七一二页。约三十万字。《民国中国小说史著集成(第7卷)》基于社会发展的脉络,对小说演进之历史进行了阶段划分,进而对各时期小说的体式、特征、作家、作品等进行全面介绍。该书因行文之间大量沿袭鲁迅等人成果,故此颇受学者诟病。但作为新中国成立前部头的中国小说通史著作,仍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本书以清晰、简明、易读的方式阐述了超个人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展开了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崭新地图。全书分4部分,共9章。部分介绍了超个人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各种超个人心理治疗取向的精华,并说明了各家的优缺点;第三部分讨论了各种超个人相关的重要议题;第四部分则总结了超个人心理治疗实务的原则。
明人的理论建树与创作成就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本书以明代诗学作为研究对象,分上编“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和下编“明代诗学的主要理论问题”,阐述了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及其主要理论问题。书中若干个命题的设计和探讨具有相当程度的原创性,对于学术界论述较多的问题则有较大推进。
《经典丛话·文苑撷英系列:金瓶梅说》主要内容包括:与董思白书、觞政、与谢在杭书、游居柿录、“锋焰远逊《水浒传》”、“指斥时事”的大名士手笔、伪画致祸、汤裱褙、“语句宛似罗贯中笔”、奇书《金瓶梅》、“天地间岂容有此一种秽书”、世说《金瓶梅》、王弁洲中年著《金瓶梅》、替世人说法、慎读《金瓶梅》、说“狼筋”、香祖笔记、作《金瓶梅》缘起王凤洲报父仇、“诲盗诲淫久干例禁”、说部之大山水等。
作者的话——我对这些问题的最初思考可以追溯到1983年完成的硕士论文。在那篇论文中,我侧重探讨了鲁迅的思想、文学与施蒂纳、尼采、阿尔志跋绥夫的关系,分析他为什么在寻求变革、倡导科学、主张人道主义、支持共和革命和民族主义的同时,却对法国大革命及其自由平等原则深表怀疑,对工业革命的后果进行严厉的批判,对集体性持否定态度,对国家、社会、普遍主义伦理和利他主义原则给予坚决否定,为什么这样一位的思想人物却热衷于尼采式的超人、拜伦式的英雄、施蒂纳式的独有者,为什么这个进化论者却认为历史不过是偏至或轮回的过程,为什么他的以“为人生”和“改造国民性”为宗旨的文学创作,却充满了“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和对于现实世界的决绝,为什么这位现实主义的小说家却写出了《野草》这样的近于存在主义的作品?......1983年,
《谜语新论》不但是部系统探讨谜语理论的专著,更突出了一个“新”字,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历史上对谜的许多误解,理顺了谜语自身及谜与其他形式间的关系,重新解释了谜的若干现象,明确了谜的一些基本概念,重新认识了谜的结构和谜的分类,分辨并论证了谜的基本体法和格律体系,历史地阐述了谜语产生、发展轨迹和中国谜语的发展进程。
《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共分七章,章主要论述《红楼梦》文本的传播过程、传播方式和传播环境,以及《红楼梦》受众的接受视角和行为特点、脂砚斋的接受活动、近现代作家的接受与借鉴等方面的问题;第二章考察《红楼梦》的未定性特征与续书产生的原因;第三章系统梳理清代以来红楼戏剧的剧目和传播情形,旨在揭示不同戏剧形式的传播意义和特征;第四章主要梳理子弟书、大鼓、弹词开篇中的红楼说唱作品,其结论是:《红楼梦》的普及传播与民间说唱特有的存在和表现方式有很大关系;第五章介绍了20世纪以来出现的红楼影视作品,重点讨论影视改编的传播意义,以及红楼影视对现代大众审美接受的影响;第六章主要讨论了《红楼梦》在港台地区、日韩和欧美的传播接受情况,特别分析了《红楼梦》的翻译传播情形,并指出了《红楼梦》翻译中存在的
“创意写作专业”来到中国才不过几年,这一借鉴欧美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专业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本土化,需要澄清、总结的还有很多。《有诗的好日子》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艺术硕士班师生的作品汇集,对中国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如何化地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能,使其学有所长,并解决该课程由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提供一个样本。
《诗经蠡测(修订本)》是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的,《诗经蠡测(修订本)》以声韵、训诂、史实并重的方法,对《诗经》中的重点,难点或疑而未决处进行考证与诠释,资料丰富、方法科学,言必有据,概括精到,是《诗》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论著。
索尔索教授热爱中国,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他曾多次到访中国。索尔索教授总是充满好奇,在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中,他总在鼓励其他人要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解答使读者好奇的心理学问题。每一次修订这《索尔索&麦克林实验心理学》,我都会在心里想:读者需要什么?怎样能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什么样的案例更好?什么样的实验报告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实验设计的元素?我能把恼人的实验心理学写得有趣吗?我能把迷惑变为好奇吗?将通常意义的“有趣”和实验设计联系起来是颇具挑战性的。但事实上,心理学研究是非常有创意的,也是心理学引人入胜的一个方面。
帕特利克?怀特是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澳大利亚最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家,被誉为将“澳大利亚文学带到了世界的版图上”。怀特具有深刻、独特的文学思想和创新的文学风格,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创立了怀特时代,奠定了“怀特派”小说创作潮流。《走向人性的理想和自由: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性》一书从“性”(Sexuality)这一角度,论述和分析了性、性意识、性身份、性取向对怀特及其作品的影响。
《文选》注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很复杂的情况,许多学者先后指出,刻本中李善注的某些内容实际上是五臣注,五臣注中亦混有李善注。笔者亦发现这种情况,如潘岳《西征赋》:“武雄略其焉在?近惑文成而溺五利。”李善注:“文成将军李少翁、五利将军栾大,皆方术士,说武帝作宫观,以延神仙,帝耽溺之。其雄才大略,亦何在也?”与陈八郎本同。从注释风格看,亦与五臣注同而与李善注异。但恢复他们各自的原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工作刚刚起步,远远没有完成。但两家注互相混淆的情况只占一少部分,大体上还是可以分清的,我们只能在现有的状态下进行这种比较研究。李善注以中华书局l977年11月版《文选》胡刻本为主,五臣注以陈八郎本为主,参照韩国奎章阁本(翻秀州本)、日本足利本(明州本)之六家注本(五臣注在前,李善注
《民间文学概论》民间文艺学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种人文学科。作为一门学科,民间文艺学以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和探讨它的各种现象和各类问题,揭示其规律性,从理论上加以阐释与概括。在中国,“民间文艺学”这一名称,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钟敬文作为一种学科名称而提出来的。汉语的“民间文艺”这个词在广义上说,它的范围似乎应该包括口头的民间文学以及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绘画等所有的民间艺术。但是,作为专业的学术用语,从它被提出来就已经用来指称由口头语言创作,并且由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了,而且由于这种民间文学的一些类别又常常由音乐、舞蹈相伴随,因此民间文艺学在学术界便成为了通用的学术用语,专门用以指称民间文学的研究。作为民间文艺学研究对象的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因为它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中西比较文艺学》试图对中西诗学范畴的差异性与相似性进行“体”与“质”层面上的比较研究,注重各论题自身“理论”依据的反思和说明,并坚持跨文化的诗学立场,重视在不同诗学体系中考察所选取的命题和范畴,为中西诗学的互补互识,为建立更具世界性的现代诗学理论探索道路。
作者运用巴赫金的“语言形象”理论体系以及衍生的相关批评概念。对中国现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诸多小说作品进行内部阐释与艺术探究。涉及“革命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及其“成长”、作家的“主体问性”与小说创作中的“间性形象”、文本的相互指涉及其意义关联、文学历史话语的叙事策略与叙事伦理、复调性主题与对话性文体等诸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