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丛话·文苑撷英系列:金瓶梅说》主要内容包括:与董思白书、觞政、与谢在杭书、游居柿录、“锋焰远逊《水浒传》”、“指斥时事”的大名士手笔、伪画致祸、汤裱褙、“语句宛似罗贯中笔”、奇书《金瓶梅》、“天地间岂容有此一种秽书”、世说《金瓶梅》、王弁洲中年著《金瓶梅》、替世人说法、慎读《金瓶梅》、说“狼筋”、香祖笔记、作《金瓶梅》缘起王凤洲报父仇、“诲盗诲淫久干例禁”、说部之大山水等。
本书是李国文评点版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毛氏父子原书基础上,综合现行多家版本的优势,全文呈现原文。评点以逐页旁评的形式,对原文有一一对应的“陪读”效果。此外,每一回的开篇和结尾,亦有李国文先生的整体性批语。李国文先生数十年来熟读《三国演义》,并且通读二十四史,两相对照,对于“三国”多有不同见解,同时结合当代人的生活,评点犀利独到,不同于一般性的名著点评本。
《谜语新论》不但是部系统探讨谜语理论的专著,更突出了一个“新”字,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历史上对谜的许多误解,理顺了谜语自身及谜与其他形式间的关系,重新解释了谜的若干现象,明确了谜的一些基本概念,重新认识了谜的结构和谜的分类,分辨并论证了谜的基本体法和格律体系,历史地阐述了谜语产生、发展轨迹和中国谜语的发展进程。
《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共分七章,章主要论述《红楼梦》文本的传播过程、传播方式和传播环境,以及《红楼梦》受众的接受视角和行为特点、脂砚斋的接受活动、近现代作家的接受与借鉴等方面的问题;第二章考察《红楼梦》的未定性特征与续书产生的原因;第三章系统梳理清代以来红楼戏剧的剧目和传播情形,旨在揭示不同戏剧形式的传播意义和特征;第四章主要梳理子弟书、大鼓、弹词开篇中的红楼说唱作品,其结论是:《红楼梦》的普及传播与民间说唱特有的存在和表现方式有很大关系;第五章介绍了20世纪以来出现的红楼影视作品,重点讨论影视改编的传播意义,以及红楼影视对现代大众审美接受的影响;第六章主要讨论了《红楼梦》在港台地区、日韩和欧美的传播接受情况,特别分析了《红楼梦》的翻译传播情形,并指出了《红楼梦》翻译中存在的
“创意写作专业”来到中国才不过几年,这一借鉴欧美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专业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本土化,需要澄清、总结的还有很多。《有诗的好日子》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艺术硕士班师生的作品汇集,对中国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如何化地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能,使其学有所长,并解决该课程由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提供一个样本。
《诗经蠡测(修订本)》是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的,《诗经蠡测(修订本)》以声韵、训诂、史实并重的方法,对《诗经》中的重点,难点或疑而未决处进行考证与诠释,资料丰富、方法科学,言必有据,概括精到,是《诗》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论著。
帕特利克?怀特是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澳大利亚最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家,被誉为将“澳大利亚文学带到了世界的版图上”。怀特具有深刻、独特的文学思想和创新的文学风格,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创立了怀特时代,奠定了“怀特派”小说创作潮流。《走向人性的理想和自由: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性》一书从“性”(Sexuality)这一角度,论述和分析了性、性意识、性身份、性取向对怀特及其作品的影响。
《文选》注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很复杂的情况,许多学者先后指出,刻本中李善注的某些内容实际上是五臣注,五臣注中亦混有李善注。笔者亦发现这种情况,如潘岳《西征赋》:“武雄略其焉在?近惑文成而溺五利。”李善注:“文成将军李少翁、五利将军栾大,皆方术士,说武帝作宫观,以延神仙,帝耽溺之。其雄才大略,亦何在也?”与陈八郎本同。从注释风格看,亦与五臣注同而与李善注异。但恢复他们各自的原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工作刚刚起步,远远没有完成。但两家注互相混淆的情况只占一少部分,大体上还是可以分清的,我们只能在现有的状态下进行这种比较研究。李善注以中华书局l977年11月版《文选》胡刻本为主,五臣注以陈八郎本为主,参照韩国奎章阁本(翻秀州本)、日本足利本(明州本)之六家注本(五臣注在前,李善注
《民间文学概论》民间文艺学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种人文学科。作为一门学科,民间文艺学以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和探讨它的各种现象和各类问题,揭示其规律性,从理论上加以阐释与概括。在中国,“民间文艺学”这一名称,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钟敬文作为一种学科名称而提出来的。汉语的“民间文艺”这个词在广义上说,它的范围似乎应该包括口头的民间文学以及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绘画等所有的民间艺术。但是,作为专业的学术用语,从它被提出来就已经用来指称由口头语言创作,并且由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了,而且由于这种民间文学的一些类别又常常由音乐、舞蹈相伴随,因此民间文艺学在学术界便成为了通用的学术用语,专门用以指称民间文学的研究。作为民间文艺学研究对象的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因为它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作者运用巴赫金的“语言形象”理论体系以及衍生的相关批评概念。对中国现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诸多小说作品进行内部阐释与艺术探究。涉及“革命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及其“成长”、作家的“主体问性”与小说创作中的“间性形象”、文本的相互指涉及其意义关联、文学历史话语的叙事策略与叙事伦理、复调性主题与对话性文体等诸多专题。
《石头记索隐》,本书简介:《石头记索隐》所收入的《石头记索隐》虽皆非鸿篇巨制,但在红学研究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是旧红学中的主要流派索隐派的最后一部重要论著。虽然索隐派随着新红学的兴起而日渐式微,但正是此文引发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一文的诞生。
作者的话——我对这些问题的最初思考可以追溯到1983年完成的硕士论文。在那篇论文中,我侧重探讨了鲁迅的思想、文学与施蒂纳、尼采、阿尔志跋绥夫的关系,分析他为什么在寻求变革、倡导科学、主张人道主义、支持共和革命和民族主义的同时,却对法国大革命及其自由平等原则深表怀疑,对工业革命的后果进行严厉的批判,对集体性持否定态度,对国家、社会、普遍主义伦理和利他主义原则给予坚决否定,为什么这样一位的思想人物却热衷于尼采式的超人、拜伦式的英雄、施蒂纳式的独有者,为什么这个进化论者却认为历史不过是偏至或轮回的过程,为什么他的以“为人生”和“改造国民性”为宗旨的文学创作,却充满了“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和对于现实世界的决绝,为什么这位现实主义的小说家却写出了《野草》这样的近于存在主义的作品?......1983年,
本书以清晰、简明、易读的方式阐述了超个人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展开了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崭新地图。全书分4部分,共9章。部分介绍了超个人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各种超个人心理治疗取向的精华,并说明了各家的优缺点;第三部分讨论了各种超个人相关的重要议题;第四部分则总结了超个人心理治疗实务的原则。
《诗论》是中西比较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曾说过:“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作者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也作了探索分析。在对中西诗论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了诗的起源、境界、情感、语言、节奏、声韵以及诗歌与散文、音乐、绘画间的关系。《诗论》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诗学的块里程碑”。《诗论》于1931年前后写成初稿,朱光潜先生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教时曾用作教材,并一再修改,1943年由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以后的历次出版均有增补,使得本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此次出版,又将朱光潜论诗的十三篇文章补入。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要籍丛书:原诗笺注》对叶燮《原诗》加以校勘、注释、义理笺证、旨趣评述并辑录作者传记、著录、评论等参考资料。
《民国中国小说史著集成(第7卷)》收录郭箴一著作小说史著一种,为《中国小说史》上下册,依据长沙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八年五月初版影印,凡七一二页。约三十万字。《民国中国小说史著集成(第7卷)》基于社会发展的脉络,对小说演进之历史进行了阶段划分,进而对各时期小说的体式、特征、作家、作品等进行全面介绍。该书因行文之间大量沿袭鲁迅等人成果,故此颇受学者诟病。但作为新中国成立前部头的中国小说通史著作,仍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