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著的《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纪念版)(精)/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是朱自清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代表著作,《诗言志辨》是对“诗言志”这一传统《诗经》学论题的专门研究,涉及《诗经》研究中的很基本问题。《经典常谈》是对古代典籍的概论性著作。
本书为《马叙伦全集》的一种,是马叙伦的学术代表作之一,也是一九七三年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出土前的五十年间,《老子》研究中最有分量的成果之一。本书采用本证和旁证相互结合的科学方法研究《老子》,侧重校勘。全书征引各类版本,异文资料相当丰富;利用古文字材料,从形体结构解析字义;援引《说文》和各类文献,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训释。
科幻小说以的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对科学的可能性、人类的潜能和社会的未来景观进行合乎情理、合乎逻辑的想象,向读者呈现一种兼具科学与文学享受的、关于未来神话的盛宴,但这种享受绝非单纯的娱乐,而是还兼具重要的人文关怀功能,这种人文关怀功能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其所呈现的科技伦理中。 《英美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的研究对象就是“英美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包括七章正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英美科幻小说中的生命干预及其伦理问题、克隆人相关伦理问题、赛博空间伦理问题、机器人及其伦理问题、赛博格相关伦理问题以及环境伦理问题。 《英美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研究通过强化英美科幻小说对科技问题与社会问题的伦理关注维度,彰显了科幻小说的人文关怀功能,同时,借助科幻小说的未来视角,
本书从脑中的恒定系统生理时钟觉醒系统三个主要控制睡眠的机制,探讨神经心理行为方面对睡眠的影响,教你认识身体睡眠机制,从而拥有甜美的睡眠
《唐代咏史怀古诗论稿》首先探析了咏史怀古诗的发展源流,力求显示出自《诗经》、《楚辞》以来中国文人心目中自觉形成的历史意识,并把这一时期确定为咏史怀古诗的滥觞期。对于汉代和魏晋南北朝的咏古诗,重点突出左思“寄情出处、托之史事”的“变”的特征。对曹植、阮籍、鲍照、陶渊明等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上的创作特点及其成就,也有较为准确的定位、分析和评价。在论述过程中,《唐代咏史怀古诗论稿》尤其注意揭示咏史怀古诗从开始的寄生于史料,到逐步游离于史料,再到把史料变成情志寄托的工具这一演化的轨迹,突出了咏史怀古诗由史学附庸走向诗学本体、最终回归到诗心的重要历程。 《唐代咏史怀古诗论稿》的下编,挑选并汇编了作者的一部分专题论文。这些论文选题比较集中,论述有所侧重,行文流畅,征引繁富,观点稳妥,不乏
根据后现代叙事学理论家、“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海登·怀特的叙述话语理论,对20世纪80年代不同“诗潮”进行整体观照,从80年代诗歌话语的语言层面展开话语剖析,还原80年代诗歌的文化现场,反思与重构当代诗歌史的写作,最终指出,80年代诗歌晚期走向反讽中心叙事,对90年代以来的当代诗歌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研究《红楼梦》也蔚成风气,“红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有数不清的人评点、索隐、考证、评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红学家。 索隐派是“红学”中的一个流派,又称“政治索隐派”或“索隐派红学”。索隐,即探索幽隐,也就是发掘被小说表面故事所掩盖的“本事”。索隐研究是古典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索隐派红学以索隐法诠释红楼。清末民初的“红学”,以寻求小说《红楼梦》所隐去的真事为研究课题而影响较广者,当推王梦阮、沈瓶庵二人所著《红楼梦索隐》一书。 《红楼梦索隐》是索隐派“红学”蕞早的自成体系的专著。此书除指明小说所依据的本事为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与秦淮名妓董小宛的恋爱故事外,还列举了大量史料详细论证、逐回索隐,使书中很多情节和人物都有事实依据。它对全书结构、事件穿插照应等方面
《中国当代老舍研究:说不尽的老舍》主要:解读老舍先生的五把钥匙、20年代老舍思想发展初探、论老舍思想发展道路之一、我论老舍、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认识老舍、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纪念老舍先生八十诞辰、《骆驼祥子》语言的两大特色、《正红旗下》的文本价值等。
《乌合的思想》,其实汇集了他多年的学术思考,早期的可以上溯到他读期间写下的文字,而晚近则是这几年的老辣文章。今天读来,一点都不用悔其少作。也毫无老气横秋之嫌。读国华这本文集,倒是让我止不住地思想:国华何以能如此年少时老到,中年时还锐利?说国华跨越时代,那实在是夸大其词,未免肉麻;说当代理论批评的问题翻新多变。却依然历历在目,并未得到真正解决,根本的问题一开始为国华所关注,在今天它们并未退场,这可能是更为中肯的说辞。这也正是这些文章能一以贯之,在今天突显出其学术价值所在的原因。
《西方文学死亡叙事研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西方文学的死亡叙事进行分类、概括和研究,进而强调文学应以个体生命关怀为根本,以尊重生命价值为已任。
《中国史诗研究:论》论述了南方彝、苗、壮、傣等30多个民族的原始性史诗、英雄史诗、迁徙史诗的各种传播形态、源流、文本、类型、形象、艺术特点、文化根基、与其他民族史诗的比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多学科价值等。《中国史诗研究:论》认为,南方史诗具有分别在祭祀仪式、生产征战环节、人生礼仪、娱乐场合演唱的传播形态,各具有不同的功能。早期的原始性史诗的胚胎是关于图腾、始祖的神话,祭祀图腾、始祖的祭词,萌生于原始先民征服、求同的欲望和“神秘互渗”的思维,随着形式对目的的不断跨越而从祭词不断发展到史诗。家长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初期分别出现了英雄史诗。原始性史诗表现了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早期创造等,英雄史诗反映了过渡时期“强者作了主、弱者降为奴”的征服掠夺战争和后期民族统一战争。它们包含奇孕、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