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以的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对科学的可能性、人类的潜能和社会的未来景观进行合乎情理、合乎逻辑的想象,向读者呈现一种兼具科学与文学享受的、关于未来神话的盛宴,但这种享受绝非单纯的娱乐,而是还兼具重要的人文关怀功能,这种人文关怀功能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其所呈现的科技伦理中。 《英美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的研究对象就是“英美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包括七章正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英美科幻小说中的生命干预及其伦理问题、克隆人相关伦理问题、赛博空间伦理问题、机器人及其伦理问题、赛博格相关伦理问题以及环境伦理问题。 《英美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研究通过强化英美科幻小说对科技问题与社会问题的伦理关注维度,彰显了科幻小说的人文关怀功能,同时,借助科幻小说的未来视角,
《中国当代老舍研究:说不尽的老舍》主要:解读老舍先生的五把钥匙、20年代老舍思想发展初探、论老舍思想发展道路之一、我论老舍、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认识老舍、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纪念老舍先生八十诞辰、《骆驼祥子》语言的两大特色、《正红旗下》的文本价值等。
这是海内外部系统研究徐訏的学术专著,该书对徐訏的文学历程、小说母题、散文创作、诗歌成就和戏剧实践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对徐訏的文艺思想和文化渊源行了深入探讨,被视为徐訏研究的“拓荒之作”。该书出版后即参加了香港书展,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港、台、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的报刊均有专文评介,大陆相关评论文章也有数十篇。1994年该书获江苏社科成果奖。
《诗经研究丛刊(3辑)》是一部关于诗经研究的理论专著。本辑共收录了沈鸿的《〈大雅〉、〈周颂〉不载堯、舜传说的考论—兼谈周文化与夏文化的亲缘关系》、谭德兴的《论〈诗经〉中的若干方位话语及其文化意蕴》、柴秀敏的《〈诗经〉语言特殊语序的考察》等23篇论文。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研究《红楼梦》也蔚成风气,“红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有数不清的人评点、索隐、考证、评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红学家。 索隐派是“红学”中的一个流派,又称“政治索隐派”或“索隐派红学”。索隐,即探索幽隐,也就是发掘被小说表面故事所掩盖的“本事”。索隐研究是古典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索隐派红学以索隐法诠释红楼。清末民初的“红学”,以寻求小说《红楼梦》所隐去的真事为研究课题而影响较广者,当推王梦阮、沈瓶庵二人所著《红楼梦索隐》一书。 《红楼梦索隐》是索隐派“红学”蕞早的自成体系的专著。此书除指明小说所依据的本事为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与秦淮名妓董小宛的恋爱故事外,还列举了大量史料详细论证、逐回索隐,使书中很多情节和人物都有事实依据。它对全书结构、事件穿插照应等方面
《北京的歌谣》: 这些歌谣没有明确的著者;其中有些或是母亲在床沿上看着她的孩子的时候所作,别的或是淘气的学童当教员正在大哲学者的书本上假寐的时候所作的。无论怎样,都好像野花一样,没有人知道他们怎样地,又在何时生长起来,也就照样地凋谢死灭了。 搜集他们的困难远过于我们所想到的。我们在北京是被歧视的,那儿我可以亲身去听这些个歌谣并且把他们记录下来呢? 于是我就求计于我的先生,可是他觉着是个文人,对于我的要求很不喜欢,他固执而且担保中国不曾有这种没有价值的东西存在。可是偶然(自然是碰巧的)从抽屉中取出些洋钱,放在他不能拿着的地方,他立刻消了怒气,并自言自语说,如此我或者没有错,他自然要用所有他可能的法子去找我所需要的东西。
《西方文学死亡叙事研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西方文学的死亡叙事进行分类、概括和研究,进而强调文学应以个体生命关怀为根本,以尊重生命价值为已任。
《内蒙古自治区小说史》主要内容包括:叙事文体的审美新质、多重文化视野中的民族抒写、轻柔之手指向存在的深渊、历史记忆的新乐章、时代变迁的艺术彩绘等。
《中国苏轼研究》向全国及海外的苏学研究者约稿,收录海内外苏轼研究的很新成果;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中国苏轼研究(第十辑)》收录了苏轼生平及创作考证、海内外苏轼研究、诗词文作品研究、文艺观阐释、思想及文化考察等方面文章,展现了学界同仁对苏轼的系统深入的研究。本辑收入论文25篇,以及2018年眉山靠前学术高峰论坛综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套装上下册)》为学者罗根泽致力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代表作,它与郭绍虞、朱东润的相关著作一道被公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现代学科的奠基之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套装上下册)》以文学批评、批评理论和文学理论鼎足而三的完整体系,自成一家;其大力发掘有关材料,甚至佛道二氏之书也加浏览,故以资料详赡著称;其于编著体例上也作出了贡献,参照古史体例,创立“综合体”,汇集分析各种批评家、批评对象及各种文学思潮、理论,写成篇章,做到了纲举目张、巨细靡遗。《中国文学批评史(套装上下册)》努力勾勒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规律,其筚路蓝缕之功,有目共睹。
《唐代咏史怀古诗论稿》首先探析了咏史怀古诗的发展源流,力求显示出自《诗经》、《楚辞》以来中国文人心目中自觉形成的历史意识,并把这一时期确定为咏史怀古诗的滥觞期。对于汉代和魏晋南北朝的咏古诗,重点突出左思“寄情出处、托之史事”的“变”的特征。对曹植、阮籍、鲍照、陶渊明等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上的创作特点及其成就,也有较为准确的定位、分析和评价。在论述过程中,《唐代咏史怀古诗论稿》尤其注意揭示咏史怀古诗从开始的寄生于史料,到逐步游离于史料,再到把史料变成情志寄托的工具这一演化的轨迹,突出了咏史怀古诗由史学附庸走向诗学本体、最终回归到诗心的重要历程。 《唐代咏史怀古诗论稿》的下编,挑选并汇编了作者的一部分专题论文。这些论文选题比较集中,论述有所侧重,行文流畅,征引繁富,观点稳妥,不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