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马叙伦全集》的一种,是马叙伦的学术代表作之一,也是一九七三年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出土前的五十年间,《老子》研究中最有分量的成果之一。本书采用本证和旁证相互结合的科学方法研究《老子》,侧重校勘。全书征引各类版本,异文资料相当丰富;利用古文字材料,从形体结构解析字义;援引《说文》和各类文献,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训释。
《唐代白话诗派研究》沿佛教白话诗从唐前(南北朝)至晚唐起源、发展、鼎盛、分裂的历史脉络,考证了宝志、傅大士、王梵志、寒山、庞居士等白话诗代表人物的生平、作品版本以及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南北两宗的各自发展情况,详尽介绍了白话诗发展不同阶段作品的思想内容、特点、地位和影响。
安提丰是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一位古希腊智者的代表人物。他是柏拉图的同母兄弟,是闻名雅典的演说家,流传下来的除了有十余篇演说词,还有三部悲剧作品。关于他的身平事迹,史书记述不多,而且颇多有争议。《释梦》《论和谐》《论政治家》和《论真理》但留传至今只有《论真理》的残篇两段。本书就这几篇做了详细的叙述。
《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芥川龙之介研究文集》选编了日、中、韩、英美多国,跨度近百年的芥川文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评论。其中包括小林秀雄、福田恒存、吉本隆明、三好行雄等文艺评论大家的篇目,也收入了年轻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有研究芥川人生观文学观的;也有分析作品的作评论;也有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跨界探讨芥川文学中的中国元素、韩国元素的;探讨芥川文学的海外接受的。
在《文学事件》中,伊格尔顿不但喊停文学的边缘化,还力图让文学回到那个重视文学和虚构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的“高理论”时代。因此本书花费大量笔墨和力气逆潮流而行,试图从概念上界定文学,总结出文学的五个特质: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和规范性。本书另一个逆潮流而行的举动是讨论文学的道德价值,他认为,如今怀疑和颠覆的思维模式已成为新的迷信崇拜,文学宣扬的道德训导和教诲就可能成为新的变革性力量。虽年逾古稀,反骨的本色丝毫不减,读来乐趣横生。
《 中的神话》对《红楼梦》中的三个神话做了深入的解析。书稿中指出:“如果说‘女娲补天’神话是《红楼梦》的缘起,‘木石前盟’神话是宝黛爱情的前世,那么‘太虚幻境’神话则是整部《红楼梦》的主线预示与主要的哲思起源。”沿着这一基本思路,书中对三个神话分别做了条分缕析的论述,且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见解,包括各个神话本身的渊源、演变以及在《红楼梦》中的意义。
申丹著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探讨,梳理叙事学和文体学之间既相异又互补的复杂关系,揭示叙事学核心概念和分析模式的实质性内涵,廓清涉及的不同分类与研究视角,为文本分析做出铕垫。下篇为本书重点,聚焦于作品阐释,选择有代表性的英美经典短篇小说(美国短篇为主)进行文内、文外、文间的“整体细读”,挖掘其中的潜藏文本或深层意义。本研究具有靠前前沿性,针对靠前学术界的相关探讨,纠正和澄清了一些理论上的误解和混乱,对文本做出了富有新意的重新解读,阐释方法也具重要参考价值。
旅行即通过对日常空间的出离而获得的非日常的空间经验。旅行故事是以旅行作为表现对象或发生背景的故事。在中国小说史上,旅行故事源远流长,数量巨大,特征鲜明,恰可成为把握古代小说之内在结构和历史脉络的理想案例。本书以明清通俗小说为中心,利用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国旅行故事的源流与特征,进而探索了一种关于古代小说史的微观描述方式。
《歌德与托尔斯泰》书如其名,托马斯·曼中对歌德、托尔斯泰、席勒等几位文学家及其作品进行了阐释,如歌德的《浮士德》、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席勒的《华伦斯坦》等,通过比较他们思想与性格的异同,为这些文学巨匠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文学与思想肖像。
本书参考《美国心理学会写作手册》(APA手册),为初涉学坛的研究生及青年学者进行论文写作提供详尽的指导说明。全书分为九章。章从研究目标、写作时间安排、选题等方面讲述如何迈出论文写作的步。第二章讲述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源,特别强调利用网络技术。第三章,如何拟定一份文献综述或研究项目的提案。第四章详略得当地介绍报告的每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各部分在撰写中应注意的问题。在第五章指导论文大纲的写作。第六章是讲述如何才能准确而清晰地用统计图表呈现研究结果,第七、八章介绍如何写作论文初稿和终稿,对语言表达、语态时态等进行了分析,第九章介绍了张贴报告和分发稿的制作指南。
《游园惊梦:从小说到话剧》详实记录了白先勇先生的《游园惊梦》从小说到话剧的艰辛历程。20世纪80年代末,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被改编为话剧,由导演胡伟民执导,导演独到的思路,演员出色的演出,优美的音乐、服饰等,成功演绎了这部短篇小说作品。话剧在大陆和香港进行了巡演,引起广泛关注,掀起了一场探讨《游园惊梦》、探讨昆曲文化、探讨话剧创作、探讨两岸文化交流的热潮。《游园惊梦:从小说到话剧》详尽摘录了剧组主创人员、演职人员的所感所想,摘录了当时媒体的报道及评论,摘录了文艺界、学术界就《游园惊梦》所展开的座谈纪要,并收录了当事人的一些回忆文章。《游园惊梦:从小说到话剧》的出版,具有重大的戏剧文献意义和史料保存价值,也寄托了编者对已故亲友、导演的深刻怀念及追思之情。
《理学思潮与世情小说》以《金瓶梅词话》为研究对象,全方位地剖析了理学异端学说对世情小说的引发、情节构筑以及对世情小说内容的制约。详细梳理了从《金瓶梅词话》对艳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以及《红楼梦》的深远影响。《理学思潮与世情小说》学术观点新颖,文笔生动有趣,旁征博引,为广大明清小说读者、研究者提供了一本有阅读价值的书。
《聊斋志异鉴赏辞典》是清代蒲松龄倾尽一生悲苦而成的“孤愤之书”。此书塑造了一系列花妖狐魅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既生动描写了个人渴望解放和追求幸福的喜怒哀乐,也深刻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世态炎凉。在艺术表现上尤以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取胜,因而被称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精选其中的代表作进行鉴赏,希望能引导读者更好地领略蒲松龄作品所具有的浪漫主义色彩。
《体验终结:雷蒙·卡佛短篇小说结尾研究》是国内学界对美国短篇小说大师雷蒙·卡佛的系统研究专著。《体验终结:雷蒙·卡佛短篇小说结尾研究》聚焦卡佛短篇小说的“结尾”。借用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的“修辞叙事理论”,重点考察卡佛小说结尾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及其阅读效果。 研究表明,卡佛小说结尾的“不确定性”既体现在“故事”层面(即小说结尾留有某个重大冲突没有解决),也体现在“话语”层面(即小说结尾不让读者对小说事件或人物做出明晰的价值判断)。除此之外,《体验终结:雷蒙·卡佛短篇小说结尾研究》还独到地提出卡佛小说的另一种结尾方式,即读者不仅无法对事件或人物做出价值判断,甚至无法确定小说世界的本体地位。卡佛的“不确定性”结尾既与后现代思潮相关,也与卡佛的人生经历及独特个性相关。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