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这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辅导读本》主要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名词解释和指标解释;为编制《纲要》,开展的一系列课题研究的研究报告摘要;系列解读文章;《纲要》的支撑数据等。这些都是全面解读《纲要》的性资料。 本书的出版,是国家卫生计生委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纲要》的社会影响,便于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学习贯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互联网+”健康医疗案例集精选》为国家卫生计生委“互联网+健康医疗”项目的成果,精选了“互联网+健康医疗”项目的约20个病例,包括医院、移动医疗、数据平台建设和应用的经验。所有案例都经过专家严格审核,并在“互联网+健康医疗”全国会议上做过经验介绍。现在结集出版,有利于成果的宣传推广。有项目经费图书,并在健康报上做书的推广和介绍。
《德性心理、美育心理研究》内容的选择,从1963-1964年起步研究“小学儿童学习雷锋榜样的心理分析”开始,截至2016-2017年,撰写《学习刘兆吉美育心理学思想,攀越美育心理科学研究新峰》《谆谆教诲春风暖,兆吉恩师浓浓情》为止。前后共经历50多年的攀峰攻关跨度。编选过程中,作者重读了、新选了德性心理、美育心理研究中有新意的成果,汇编成书,便于广大心理学研究者、教育心理学研究者、教育学研究者研究查阅,也可供广大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应用参考。
在《文学事件》中,伊格尔顿不但喊停文学的边缘化,还力图让文学回到那个重视文学和虚构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的“高理论”时代。因此本书花费大量笔墨和力气逆潮流而行,试图从概念上界定文学,总结出文学的五个特质: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和规范性。本书另一个逆潮流而行的举动是讨论文学的道德价值,他认为,如今怀疑和颠覆的思维模式已成为新的迷信崇拜,文学宣扬的道德训导和教诲就可能成为新的变革性力量。虽年逾古稀,反骨的本色丝毫不减,读来乐趣横生。
《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对现代之初的知识界发动了猛烈攻击,以清晰的条理和富于雄辩的论述向我们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大人物们身上的阴暗面:他们蔑视和憎恨普通人,甚至达到了毁灭人性的地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史的一个高峰。这一高峰何以形成,是千百年来学者们着力探讨,但仍然沿有解决的问题。当代众多的学者学在极大的热情从事研讨,以表现唐诗的特有风神,并力求尽量还原唐诗本来的历史面貌。我们撰写这部书稿,并定名为《唐诗研究》,就是想把我们多年来思考唐诗过程中的一些心得表现出来。 就唐诗研究来说,发展演变仍然是最重的课题。我们从诗人与诗作本身,诗人与诗人之间,诗作与诗作之间,寻找问题的切入点,通过各问题之间的人在联系,以探讨唐诗发展的流程。有关唐诗的分期,我们仍采用“四唐说”,尽管这一说法 尚有的缺陷,但想在目前诸多说法中找出一种优于“四唐”分期的说法仍然很难,我们也努力试图提出一种更为切合实际的说法,结果仍不尽如人意。由此我们体会到,在学术研究中,前人
在离开雅典民主繁盛时期近两千五百年之后,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希腊悲剧?西蒙 戈德希尔的这本小书一方面将悲剧看作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社会生活和公民话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引入现代文学批评的视角,对希腊悲剧的本质及其涉及的重要问题如语言与城邦、人与城邦、知识与心智、作为戏剧的戏剧等进行了独到的考察。在详细讨论三大悲剧家的剧作的同时,向读者揭示了希腊悲剧中的问题、张力和不确定性。 无论是古典学者,还是希望以一定的批评意识接近希腊悲剧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提供帮助和启发。
《香浸红楼:诗词赏析》对《红楼梦》中的每一首诗词进行了说明和鉴赏。
《小于一》是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 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小于一》作为一本诗人批评家的随笔集,都是独特和无可匹比的。首先,它不是一部纯粹的批评著作,也即不是纯粹的批评文章结集或专著,而是结合了自传成分,而由于布罗茨基的经历极具传奇性,因此这自传成分不仅包含了对诗歌的评论,还有对社会和政治的评论,尤其是对极权制度的评论。《小于一》是一部以长篇文
《曹雪芹家世新考(套装上下册)》是冯其庸先生对曹雪芹家世的专题性考论。作者将文物资料与实物对证,并资以实地考察,对曹雪芹的祖籍谱系追踪蹑迹,梳理出完整科学的谱系表。并对每世每房的主要人物作了细密的考论。同时为了说明曹家的兴衰变迁,还对李煦等与曹家有紧密关系的人物作了条分缕析式的梳理,并借助大量的历史资料如奏折、族谱和文物图版等,作了详尽的考证。
李静,法学博士,曾是法官队伍的一员,也常以律师身份出庭,现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长期致力于诉讼法、证据法方面的研究。曾在《求是学刊》、《政法论坛》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证据裁判原则初论》。
《刘克庄诗歌研究》分为“诗学篇”、“诗歌篇”和“版本篇”部分。“诗学篇”详尽论述了刘克庄“性情说”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诗歌篇”则分析刘克庄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指出其不足之处与造成的原因。“版本篇”对刘克庄诗文集的各种版本源流进行了考证。全书旁证博引,条分缕析,并于纵横比较中立论,时有新见,对刘克庄至宋诗的研究,不乏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