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 弗洛姆的著名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三十二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 在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以此形成一种创造倾向,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谦恭、勇敢、真诚、自制地爱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爱。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去学习。既要学习爱的理论,也要在爱的实践中学习。
《性学三论》是心理学宗师弗洛伊德开性学先河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他首度将精神分析法运用于性研究,通过梳理从幼儿期到青春期,寻常男女性冲动的萌芽和成长,发现并探讨每个人性困惑中的关键心理因素。 这本弗洛伊德著作中罕有的直白、易读的作品,于1905年首次出版,一经问世就受到保守 禁欲主义 之抨击,被斥为 大逆不道 。但作为一部真诚、造福于人的科学著作,其伟大并不会因此黯淡!在这之后的二十余年中,《性学三论》再版四次,直接启蒙了整个现代西方社会对 性 的看法和认知,至今仍为全世界人提供参考和帮助。 本版特别收入《性学三论》实践篇《爱情心理学》《文化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精神病》,深度解疑两性生活中常见的性困扰及现代人精神压抑的根源。
通过对梦的剖析,提出 潜意识 与 俄狄浦斯情结 等重要概念,标志着精神分析体系的正式建立。深刻影响了人类看待自我和世界的方式,与《天体运行论》《物种起源》并称思想史上三大里程碑。无法回避的基石巨著。
这本书提出了惊世骇俗的 暴民理论 ,颠覆了人们对群体的通常认识。 首先,群体是一种新的生命体。当不同的个体聚集成群体,就仿佛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性格、情绪、行为模式。 第二,群体会抑制个人的理性反思能力。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理性,一旦进入群体,就会变得盲目、冲动。他会不加怀疑地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想法和信念,盲目地模仿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第三,群体冲动、易受暗示,容易变得情绪高涨甚至激愤。暴徒们会因为成了群体的一员而感到力量无穷,不允许自己的任何愿望受阻。 第四,群体类似于动物,群体需要驯养。想要影响一个群体,而不被群体影响,就需要用类似催眠的方式进行掌控,也就是使用暗示、断言等方法。 本书预见了20世纪的心理学和政治发展,书中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罗斯福、
《性心理学》是性心理学里程碑式的著作,是霭理士选材严格、文采秀丽的煌煌巨著《性心理学研究录》的 普及本 ,涉及性心理的各个方面:性生理、性冲动、性偏离、同性恋、婚姻与性生活、爱情等等。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人的各种复杂的性心理活动。
男人、女人,都渴望性。 性是世界的一个根本动力。越根本的东西,我们越不能直视它,所以围绕着性,我们也形成了种种禁忌。 《性学三论》是人类性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可以让人从本质上了解 性 ,而这些本质的了解,不仅能帮我们正视自己的性,更能帮我们懂得别人的性,从而将性衍生为生命的动力。
《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部重要的著作:《跨越快乐原则》《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以及《自我与本我》。这三部论著分别于1920、1921、1923年发表,提出了生本能与死本能的二元对立,集体中的 力比多联系 以及人格结构三分法等理论,在内容上具有承接性,共同构建了弗洛伊德后期思想的框架,同时也标志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走向了成熟。
《 女性心理学 》本书反映了卡伦 霍尼对于女性心理学思想发展演变的观点,以及对富有争议的弗洛伊德理论进行的系统批判,进而阐述了关于精神分析众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卡伦 霍尼以大量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女性追寻人生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美国心理学家卡伦 霍妮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作。卡伦 霍妮通过对病人和自身的心理分析的经验总结,讨论了人内心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同时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这部心理学著作深刻剖析了冲突的根源,并提供了自我疗愈、化解焦虑、解决冲突的切实办法。
本套装收录《自卑与超越》《墨菲定律》。其中《自卑与超越》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墨菲定律》从自我提升、情感关系、职场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详细讲书了影响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定律或法则,比如马太效应、破窗效应、刺猬法则等。书中的内容既有趣又实用,读起来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性心理学》初版于1933年,是英国心理学家霭理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名作《性心理学研究录》的 普及本 ,同时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zui早、zui有分量的性心理学著作之一。 作者霭理士(Havelock Ellis)生于1859年,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现代性心理学奠基人。1926年,他当选为国际性学会的常任理事,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并称为人类性心理研究的两大泰斗。 《性心理学》全书共分八章,涉及性心理的各个方面,即性生理、性冲动、性偏离、婚姻与性生活、爱情等。出版以来,被翻译成各国语言,畅销全世界,被誉为 性心理学研究大成之作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人的各种复杂的性心理活动。
《洞察人性》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经典之作。阿德勒认为,人性是复杂的,不要轻言善恶。一个人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心理原因和人生目标的影响,而个体的行为模式要追溯到他在童年早期形成了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本书分 人的行为 和 性格研究 两大部分,细致阐述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大量案例对人性进行剖析,帮助陷入关系困境的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获得更成熟的心智,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健全的社会》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 弗洛姆的著名作品,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状况作了有力的探索,被称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使人们与自己创造的事物、自己建立的组织、他人甚至自己都疏离开来,现代资本主义造就了 可支配的人格 ,对这种趋势放任自流的结果,将是为异化力量所支配的精神失常的社会。弗洛姆提出,在理想的社会中,个人不再是达成他人目的的手段,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应凌驾于个人的发展之上;在精神健全的社会中,个人应当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代表作,改变万千人命运的心理学经典作品。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会自卑,但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是使我们变得更加优秀的原动力。本书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激励个人超越自卑,成为更优秀的人。书中运用大量案例,深入剖析人们自童年时期产生的自卑感和优越感,从教育、家庭、婚姻、社交等多个领域,阐明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了解内心潜在的缺陷,打破自卑的枷锁,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一本让聪明人读懂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经典著作。 自卑普遍存在,自卑是力量所在。阿德勒认为,人类生而自卑;自卑和自卑的补偿性是人类个体和整个文明的动力源,主宰着人类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爱情、工作及梦境中的各种表现;人可以超越自卑,创造另一个自我;超越了当下的自我之后,会产生新的自卑,因为不满足来自人类灵魂深处。 本书是阿德勒思想体系的总纲。作者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分析人们在童年时期的自卑与优越心理,从教育、家庭、梦境、社交、工作、婚姻等多个领域,用大量实例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对待职业与他人,解开自卑情结,构筑强大内心,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融入社会生活。对所有人来说,《自卑与超越》都
本书共分为14章,被马斯洛视为《动机与人格》的续篇。主要内容有人本主义科学介绍、认识人性、认知需求、成长科学、预测人、经验知识与旁观者知识、抽象与理论、经验与抽象、本真主义与抽象主义、控制科学、人际关系、价值观、知识的阶段、科学的奇观等。马斯洛指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体系,人类情感需要、认知需要、表达需要以及审美需要,则赋予了科学起因和目标。本书对科学进行了历史与心理向度的探索与还原,并且以他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等为理论资源,对经验知识与旁观者知识、动机、需求等在科学研究上的作用做了心理学的说明。马斯洛试图将科学与价值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研究,在国外,科学心理学已经成为继科学社会学、科学人类学之后的研究新取向,我国的心理学也受到了一定启示。
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群体心态,对人们理解群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备受戴高乐、丘吉尔及罗斯福等政治名人推崇。
《自卑与超越》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 阿德勒的著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本译本为曹晚红原版直译,译文简洁流畅,编辑特提炼出《自卑与超越》思维导图,以求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一心理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