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王阳明思想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基因,是现代人学习儒家思想、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之一。 为了传承和弘扬王阳明思想,便于现代人阅读王阳明著作,我们以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集》为蓝本,精心编撰了这部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照的《王阳明全集》,全书共八册,三十八卷,分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和附录六大部分。 这是一部适合所有人阅读的《王阳明全集》,是一部*得收藏的珍贵文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和工具书。
《史记》是中国传统史学中的经典,如何读懂经典,或者说如何让经典 好读 ?张大可教授可谓用了毕生精力。张教授通过对《史记》的研究,结合多年的古籍整理以及自身阅读的经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完美的《史记全本注译》。 这套《史记全本注译》从内容上有如下特点: 一、《史记全本注译》的内容构成 在今本《史记》基础上独立创作,增加了绪论、题解、注释、译文和段意五体内容,全书共330万字,分为九册,第一册《十二本纪》,第二册《十表》,第三册《八书》,第四册至第五册为《三十世家》,第六册至第六册为《七十二列传》。 二、宏观把握和微观解读相结合 1.序论:全面评介全书内容、创作主旨及价值、作者事迹等内容。(宏观把握) 2.题解:置于篇前,提示本卷大事梗概,帮助读者了解本篇主旨、历史大事件、作者的创作意图
《太平御览》是宋代一部zhu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分为天部、时序部、皇王部、州郡部等55个大类,每个大类之下又有子目录,大大小小的类目累加在一起多达5474个。其中zui详细的是地部,大类共有155个,然后在大类之下又划分了538个细目,共计693个类目。书中共引用了2800多种书籍中的内容。《太平御览》是古代zuizhu名的类书之一,也是学者案头bi备的工具书之一。
《陈寅恪文集》包含陈寅恪先生著作七书:《寒柳堂集》(收《论再生缘》等论文11篇,附《寅恪先生诗存》)、《金明馆丛稿初编》(考订、阐述我国中古时期历史人物、事件、制度,兼及佛道宗教、声韵学等问题,收论文20篇)、《金明馆丛稿二编》(考证我国史实和少数民族关系,探索佛经演变和佛学传播等,收集论文62篇)、《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对隋唐两代典章制度的分析和研究)、《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探讨唐代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概况及其演进)、《元白诗笺证稿》(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研究专著)、《柳如是别传》(全三册,陈寅恪晚年代表性专著。使用训诂、考据、校勘等方法,通过对明末名妓柳如是同钱谦益相结合的婚姻唱和诗的笺证,在探讨柳如是个人历史的同时,对明末清初的政治、文化状况,尤其是当时江南知识分子的状
作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苏轼作品中反映的宋代社会历史,所蕴含的美好情操和非凡智慧,所创造的优美艺术形象,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体悟生命,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但苏轼的作品典故多、旨意深、文字奥,向来被认为难读难解。为使苏轼的作品能面向今天的大众,我们冒着举鼎绝膑的危险,以自己浅薄的学力,对苏轼的作品作了编、注、译的整理工作。
《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委托而编著的一部介绍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求,加以扩编而成。到1852年扩充至百卷,内有八十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使当时的中国人得以 开眼看世界 。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观点。无论从政治影响之深远或者学术成就之巨大看,它都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本书《海国图志(全四册)》为《海国图志》一百卷本的标点整理本。
《文选》是我国现存编选*早的诗文总集,共收录先秦至六朝有代表性的诗文七百多篇。唐代李善的《文选注》是和《文选》一书不可分割的集大成的著作,不仅有助于理解词义典故,并且为文字训诂和校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此书以清嘉庆胡克家复刻南宋淳熙尤袤刊本*为通行。现据以校点整理。此为全新升级版本,特为胡克家《文选考异》各校勘条目编号,于正文相应位置植入校码。书后附篇名、著者索引,极便读者使用。
严复一生喜欢研读《庄子》,每有所得,则随手批注,以致丹铅满纸。其批注的内容相当丰富,有圈点,有训诂,更有评论。严复评点《庄子》批在晚清桐城派学者马通伯其昶撰、集虚草堂光绪丙午刊《庄子故》上,原为严复长子严璩所藏,后辗转收藏于福建博物院,几十年来 养在深闺人未识 ,许多读者以不能目睹大师手泽为憾。今福建人民出版社将严复手批原本影印出版,以飨广大读者。考虑到严复的绝大多数评语是针对《庄子》而发的,所以此次影印将书名定为《严复评点庄子》,并重新释文,附在书后,供读者参考。全书线装,一函四册,朱墨套色印刷,楮墨精妙,装帧典雅。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全十四册)》是张大可教授历时数十年对《资治通鉴》进行全本注释的成果。《资治通鉴》是北宋大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修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历史。张大可教授 的新注吸收元刊胡三省注本的优秀内容,融合现代研究观点,除传统字音、字义、人物、地理、职官、历史掌故诸项注释外,还结合多种史书,以便全方位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增设文前导读、大事提要、段意概括、点评等,将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具有时代性、学术性、创造性、工具性等显著特点。简体横排符合现代阅读习惯,降低了阅读难度,意在使更多的人能够读原文,识全貌,深入《资治通鉴》一书的内容、体系及思想,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千年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实际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184年)到三国结束(280年)将近一百年的历史。 《三国志》 通体简约爽洁,无繁冗芜杂之弊,各传中所选录的文章,也都能择取最重要者,大都有历史意义,或兼有文学价值,然整体较为简略。因此,在陈寿作 《三国志》 后约一百三十年, 刘宋文帝命裴松之为《三国志》 作注,以补充当时所能采择的相关史料。 《三国志》(插图珍藏本)是对《三国志》 的全本正文六十五卷,以及刘宋史学家裴松之的全部注释,进行原文的校勘和标点之后,再对陈寿的全本正文,逐卷进行今注和今译。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线装)(套装全4册)》的主要内容是:甲戌本是石头记文献和文本研究*重要的版本,可以从中窥见曹雪芹生前创作这部小说的早期原貌,并可直接品味到作者的 红颜知己 脂砚斋在甲戌原稿本上留下的1600余条珍贵批语。这是打开《红楼梦》迷宫的一把钥匙!《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线装)(套装全4册)》所据底本,是目前发现的11种《红楼梦》指评本中产生年代*早、保存原貌*真切、残缺也较多、但却是*珍贵的一种,由胡适先生1927年发现收藏,现藏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今据1961年台湾首次面市的影印本校点排印,并悉数收录了原底本及影印本上有关此本的各种资料。所以到今天为止,这个甲戌本是世间*古又*可宝贵的《红楼梦》写本,全书共四册,总计二十八回。
赵烈文(1832-1893),字惠甫,号能静,江苏常 州人,出身官宦世家。数入曾国藩幕府,深受倚重, 二人几乎无话不谈。赵烈文是曾国藩事业高峰时期的 核心幕宾,从湘军攻克安庆至克复南京以及其后一段 时间,他都在曾氏兄弟幕中,其所参谋、赞画的事务 , 往往关天下大计 。后经曾保奏,先后出任磁州 、易州知州。曾国藩去世后,力请辞官,退居常熟虞 山,营宅舍曰能静居。 《能静居日记》全书五十四卷,起自成丰八年 (1858)五月,止于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跨度长 达三十二年,记录了作者二十七岁至五十八岁这一人 生阶段的重要经历。其中所记咸丰、同治年间时局、 政事、军情,特别是有关湘军集团、太平天国、捻军 以及晚清朝廷的情况,尤具价值,是研究那一段历史 的核心史料之一。《能静居日记》在其他如历史、地 理、文学、艺术、宗教、民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部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由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所撰。该书共120卷,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开始搜集资料,至清康熙初年(约1662年)编定成书,并在此后不断增改,但终未定稿。 顾炎武在书中对明代的地理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详细记载了各个地区的地形、气候、水系、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各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发展情况。此外,他还对各地的政治制度、民族关系、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中反映出他对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洞察。 《天下郡国利病书》除了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也相当丰富,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等内容。这些丰富的资料使得该书成为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
陆游是南宋大作家,爱国诗人。所著《剑南诗稿》,存诗九千多首。通行版本为明毛晋汲古阁刻本,八十五卷,现由江苏师范学院钱仲联教授校注。陆游诗稿,历代未有全注者,钱仲联教授此书实为创举。他据多种宋、明版本校订底本误字、异文,作有校记,并在汲古阁本所收之外,据各种资料辑补佚诗多首。每首诗有题解,说明该诗的写作时地;对诗中史实、典故、人名、地名等,尽量加以注明。后附陆游年表、传记材料、前人关于陆游著作的版本著录、题跋等。内容充实,为研究陆游诗作提供了较好的版本。为方便读者检索,书后附篇目索引。
《四书集注大全》按照《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沿用朱熹后学惯用的集疏体,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诸家宋、元人注为主,采注者其他说解以及其他学者的说解为疏,保留了大量宋、元朱熹后学的经说和思想资料,对明人士风有正面影响;由于四书在科考中具有崇高地位,士人从《四书集注大全》中学习程朱理学的理念和话语,参照它来撰写科考文章,故《四书集注大全》不仅屡被翻刻,还屡被后人模仿体例增补说解,直接影响到明、清四书讲章的编纂,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深远的一部四书类典籍。 《儒藏》精华编选刊本《四书集注大全》,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内府刻本为底本,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为校本,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残稿本(简称稿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七年(16
《神奇秘谱(套装共3册)》成书於明初洪熙乙巳(公元1425年),是现存早的琴曲专集。书中所收六十四首琴曲是编者从当时『琴谱数家所裁者千有馀曲』中精选出来的,其中颇有一些歷史上很有影响的名作。由於古代音乐不如其它文物那样便於保存,许多古曲不是失传了,就是面目全非。所以古琴谱中保存的古曲,被唐人认为『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古曲是总结前人音乐创作经验,探索传统音乐规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据。尽管近五百年来,有上百种古谱集中保存了成千首传曲,比较起来,还是以《神奇秘谱(套装共3册)》中保存的古代音乐作品史料价值。 《神奇秘谱(套装共3册)》全书共分三卷。上卷称《太古神品》,收十六首作品。编者认为这些『乃太古之操,昔人不传之秘』,他有意从当时传曲中选择了歷史价值较高酌『太古』传谱。如《广陵散》是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由日本学者水泽利忠著成,共一百三十卷,是对《史记会注考证》最全面的补充校订和总结性的研究成果。《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后对《史记》的大规模整理与研究,对文本注释和史事考辨有集大成之功,成果斐然。但其在资料蒐集、文字训诂、底本选择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便针对其不足而撰。 水泽利忠是日本著名汉学家,他以《史记会注考证》为底本,对《史记》正文及三家注进行了缜密的比勘和校订。该书补充大量《史记会注考证》没有采用的校雠资料,将中、日所藏《史记》古抄本及各种有代表性的刻本几乎全部囊括。书末附录了水泽利忠《 史记 文献学研究》,这也是此部专著的首次翻译。其对日本所藏《史记》古写本和刻本有详细的解说,对宋代以来的各种《史记》版本多有论述,澄清其系统和源
《太平广记》是宋代的李昉奉命主持编修的一部文言小说总集,因为它编成于太平兴国三年(978),所以取名《太平广记》。全书五百一十卷(正文五百卷,目录十卷),九十余大类,一百五十多个小类。各类的体量不一,少的一卷,多的达数十卷,全书以神仙、女仙开篇,以传记、杂录终结,所录篇目七千余则。它的内容主要采录自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及杂著,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古小说资料,堪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座宝藏。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文献的基础典籍,《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等五经注疏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在五经注疏的各种版本中,清阮元刻本体例较为完备,影响亦较为深远(至今仍为学界通行本)。之前已影印出版了《阮刻毛诗注疏》一种,此次拟将其余四种同时印行,组成完整的《阮刻五经注疏》丛书。
《敦煌遺書書法選集》擬刊布400余件書法水準高超或具有書法史意義的敦煌遺書,其中絶大多數選自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少量選自中國敦煌研究院、法國國家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等機構藏較有書法特點的部分敦煌遺書。時代涵蓋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吐蕃占領河西時期和歸義軍時期,跨度達600餘年,以大量樣本清晰地反映了中古時期中國書法的演變。印刷采用原大彩印方式,用圖選自中國國家圖書館所攝高清數位圖片,版面設計賞心悦目。入選的敦煌遺書均全卷影印,相當於刊布了一大批文獻的清晰圖版,部分地滿足了敦煌學界使用敦煌遺書彩色圖版的需求,在書法價值之外兼具一定的文獻價值。本書附有各寫卷簡明提要,著録名稱、卷次、著譯者、外觀基本特徵、抄寫年代、重要題記勘記等内容,爲讀者深入瞭解各件敦煌遺書的價值提供了便
本书是继《汉魏六朝小说大观》和《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之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又一部大型笔记小说总集。它汇集了宋元两代有重要影响的笔记小说共六十九种,其中不少品种久已*版,系经过精心整理面世。全书内容包罗万象,精采纷呈,既能扩大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又能启迪人的心智,娱悦人的性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每种笔记前均由校点者撰写 校点说明 ,扼要介绍作者生平、作品内容和版本情况,以供读者参考。
《四库全书总目》为我国古代*的官修图书目录,对四库馆臣们誊录入库的 3400余种图书(称 著录书 )和抄存卷目的6700余种图书(称 存目书 )全部写出提要,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简称《四库总目》。全书二百卷,乾隆四十六年二月编撰完稿,四十七年七月修改定稿。虽然《总目》也有考证失误和评价失当之处,但其对目录学的巨大影响仍然不可忽视,是治学的重要指引。武英殿刻本完成于乾隆六十年,与浙本相比,各有千秋,互为补益。但此前影印以浙本为主,武英殿本流传不甚广泛。此次据天津图书馆藏清武英殿本原书扫描,并编制书名和人名索引,便于广大读者翻检阅读。
本书是我社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丛书的清代部分,收录了《筠廊偶笔》、《今世说》、《虞初新志》、《坚瓠集》、《在园杂志》、《履园丛话》、《归田琐记》、《浪迹丛谈》、《茶余客话》等二十种有清一代极富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的笔记小说。整理过程中,精选底本并加以标点、校勘,简体横排,既保证内容上的准确与严肃,又保证使用上的方便与实用,集中体现了本套丛书一贯以来的代表性、实用性、美观大方、经济方便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