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学智慧,则孝道不能不讲,《孝经》不能不读。因为此中的智慧不是肤浅而是太深,义理不是迂腐而是太重,层积不是薄陋而是太厚,作用不是轻微而是太大,现代智慧不当置若罔闻而是太亟须转换。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是孔子和学生曾子的谈话,一问一答陈述了孝的道理、含义,记录、整理后,就成了我们今天的《孝经》。 《孝经》以 孝 为中心,通过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价值、意义、作用以及实行 孝 的要求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阐述,是一部儒家孝伦理的系统化著作。 《孝经》认为, 孝 是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认为孝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 十三经 之一,共分十八章,全文不足两千字,
周礼一书,旧题周官,始出于西汉景、武之际。全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冬官原阙,时人以考工记补之》,分掌治、教、礼、政、刑、事六典,经邦治国,燮理阴阳,堪称文繁事富,体大思精,洽术、学术无所不包。但是,此书在先秦典籍中不见征引,所记制度也每每有与文献抵梧之处,因而,关于它的真伪及其成书年代,成为西汉以来聚讼不决的学术公案,或誉为周公之典,或指为战国遣则,或断为秦汉之制,或贬为新莽伪作,纷纷之论,莫衷一是。然而,论辨的诸家都不否认周礼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最迟也是汉代的作口叩,材料之珍贵,自不待言,问题在于从什么角度来使用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