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系指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定为“五经”。唐以“三礼”、“三传”合《诗》、《书》、《易》,为“九经”;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三经”。至宋,列《孟子》于经部,始为“十三经”。随着儒家之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定于一尊,历代学者纷纷为诸经作注解,除注经之作外,后又出现了对旧注进行解释和发挥的义疏。南宋以前,经与疏各单行,南宋绍熙年间始有汇集唐宋之前最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后复有十行本。明嘉靖中有闽本,据十行本重刻;万历间
既要讲授训诂学的基本常识,又要将训诂学的常识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联系,目的是要使中学语文教师在已有的古汉语基础上提高一步,学有所得,学能致用。眼下训诂学的教程课本出版了不少,但是很难找到一种能与中学语文教学直接挂上钩的现成教材。所以,根据课程内容要求,撰写本书的原则必须是:一是通达,二是实用,三是有创意。通达,是指内容平实,可读性强,不绕弯子,少讲或者不讲玄乎的理论,多举实例来说明。针对中学语文教师实际情况,对于例子的遴选,首先得考虑是否为中学语文教师所熟稔,尽量避开那些估屈聱牙、古奥难懂的例句,多遴选出于中学语文课本的典型例证。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通达”。实用,是指所讲述的训诂方法、条理等不仅要简单明了,而且带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学员学了以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
今年9月初,重庆还困在百年不遇的高温大旱之中,忽接钱兄大群先生电话,得悉其力作《唐律疏义新注》(以下简称《新注》)杀青付梓,将作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心身为之一爽,当即就情不自禁地对着话筒高声祝贺起来。我确实高兴:为年届七旬而学术青春不衰的老朋友又取得了唐律研究新进展!为中国法律史学界和唐史学界添了新成果! “咬定青山不放松。”大群教授就属于这种性格的学者。20多年了,他全身心扑在自己选准的领域里,孜孜不倦地精耕细作,不论寒去暑来,任凭世风变幻,他依然那么儒雅,那样从容!在唐律研究的世界里,他享受着精彩,享受着乐趣,享受着人生!“天道酬勤。”有什么样的耕耘就有什么样的收获。于是,一本一本专著接踵面世。 在唐律和唐代法制研究领域,大群先生为学界所称道的,绝非仅仅是笔
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许多的思想家,老子就是其中之一。有人对他“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一生,充满了好奇,也有人把他的人生哲学奉为行动指南。那么老子的思想到底是什么?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诗经》本称《诗》,列为儒家经典后称《诗经》。它编成于春秋时代,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首。相传周王室派专人收集民间诗歌,是为“采诗”,因而辑集成诗集。据《史记》等书记载,认为《诗经》系孔子删定,近人多疑而否其说。《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产生地域为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其中《国风》大都是民歌,《雅》多为宴会乐歌,《颂》多为祀神祭祖之诗。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的优秀诗篇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极富艺术感染力,因而为历代所推崇。汉代传《诗经》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西汉时立
《易传》之名,最早见于战国:人们将解释《周易》的文辞,称作《易传》,又称《十翼》——现在《易传》己成为《周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易传全译》是当代易学大师刘大钧教授、林忠军教授的力作,是迄今为止最的关于《易传》诠释的读本——乃为易学研究者、爱好者探寻《周易》奥秘的入门书。 最初为《易传》古经作传解的文字,究竟起于何时,已不可考,据史料记载,汉代系统以《易传》解释《周易》经文的,为西汉人费直,现在《易传》己成为《周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是当代易学大师刘大钧教授、林忠军教授的力作,是迄今为止最的关于《易传》诠释的读本,其尽量将《易传》原文本意信实可靠地译为现代汉语介绍给读者,凭借此书,或可由浅入深,先窥其门户,然后登其堂奥矣!此乃易学研究者、爱好者探寻《周易》奥秘的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