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采用“竭泽而渔”的方式,全面搜集、考辨、汇编宋代史书、笔记、别集、总集、类书、辞书、地方志等等门类著作中所有与科举相关的文献资料,以时间为结构线索,编排罗列,分北宋、南宋、综合三卷,大致呈现出宋代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化观念、文学风气的发展及其转变历程,给学界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史,从而填补宋代科举制度研究中的诸多空白。
谷梁显于宣、元之间,不及一世。东汉以来,名家遂绝。旧说虽存,更无诵习。范氏觇其阗弱,希幸窃据,依何、杜,滥入子姓,既非专门之学,且以攻传为能。末学肤受,喜便诵记,立在学官,历世千载。原夫素王撰述,鲁学独专,俗义晚张,旧解全佚。辛巳中春,痛微言之久陨,伤绝学之不竞,发愤自矢,首纂遣说,间就传例推比解之。癸未,计偕都门,舟车南北,冥心潜索,得素王、二伯诸大义。甲申初秋,偶读王制,怳有顿悟。于是向之疑者尽释,而信者愈坚;蒙翳一新,豁然自达。乃取旧叶重录之。戊子,诠释公羊,继有删补。庚寅,纂述左氏。癸巳,读礼多暇,取旧蘗重加修订,虽在会通三传,而鲁学家法不敢稍踰。又旧藁至今十年矣,所说多不同,非大有出入,不悉削之,以存入门之迹。经、传微奥,钻仰无穷,俟有续得,拟再修补。博学君子,加
本图录收录目前所知的陈澄先生收藏善本古籍,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以及其他散落民间的确切为陈澄中先生的藏书。 本图录分解题和图版两大部分,依照古籍刻本年代分类排序,按宋刻本、金蒙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明清活字本、明抄本、清抄稿本、碑帖分类编排。 本图录解题著录内容,包括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版式行款、题跋、题记、钤印、备考诸项。 本图录解题所标版匡尺寸以边栏线内沿为基準,一般以存卷首葉为据。抄本无边匡者不注。 本图录解题标明典藏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者简称“国图”,注明书号。上海图书馆藏为“上图”注明书号。私人所藏著录姓氏及书斋名号。 本图录解题丹标有星号者不配图版,大藏本、道藏本、部分丛书本则配以代表性图片。 本图录附四角号码书名和著者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
《雕菰楼经学九种》,由《周易补疏》二卷、《尚书补疏》(《尚书孔氏传补疏》)二卷、《毛诗补疏》五卷、《礼记补疏》(《礼记郑氏注补疏》)三卷、《春秋左传补疏》(《左氏春秋传杜氏集解补疏》)五卷、《论语补疏》(《论语何氏集解补疏》)三卷、《孟子正义》三十卷、《禹贡郑注释》二卷、《群经官室图》二卷等九种书组成立(五十四卷。现将上述『九种』的主要版本情况筒述如下: 一、收录於清嘉庆、道光年间刊刻的《焦氏丛书》本。 二、收录於清光绪二年(一八七六)衡阳魏氏重刊的《焦氏遗书》本。 三、收录於清道光五年(一八二五)阮元刊刻的《皇清经解》本。 四、收录於清咸丰十年(一八六o)劳崇光刊刻的《皇清经解》补刊本(南菁书院本)。 五、收录於清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王先谦刊刻的《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