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史发微》是作者撰写《易学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综述了从先秦至近代易学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了中华易学象数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简明的易学史纲要。
《周易参同契(汉英对照)(精)》内容介绍:《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道教早期经典之一。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于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最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在中国道教史与古代科技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周易参同契》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炼丹文献,它介绍的种种方法虽然炼不出可以长生不死的金丹,但它总结了当时的一些化学知识和化学变化,推动了古代化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30年代初,此书就被吴鲁强和坦尼·L.戴维斯翻译成英文,在海内外传播。 《周易参同契(汉英对照)(精)》的作者是魏伯阳。
谷梁显于宣、元之间,不及一世。东汉以来,名家遂绝。旧说虽存,更无诵习。范氏觇其阗弱,希幸窃据,依附何、杜,滥入子姓,既非专门之学,且以攻传为能。末学肤受,喜便诵记,立在学官,历世千载。原夫素王撰述,鲁学独专,俗义晚张,旧解全佚。辛巳中春,痛微言之久陨,伤绝学之不竞,发愤自矢,首纂遣说,间就传例推比解之。癸未,计偕都门,舟车南北,冥心潜索,得素王、二伯诸大义。甲申初秋,偶读王制,怳有顿悟。于是向之疑者尽释,而信者愈坚;蒙翳一新,豁然自达。乃取旧叶重录之。戊子,诠释公羊,继有删补。庚寅,纂述左氏。癸巳,读礼多暇,取旧蘗重加修订,虽在会通三传,而鲁学家法不敢稍踰。又旧藁至今十年矣,所说多不同,非大有出入,不悉削之,以存入门之迹。经、传微奥,钻仰无穷,俟有续得,拟再修补。博学君
《易学史发微》是作者撰写《易学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综述了从先秦至近代易学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了中华易学象数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简明的易学史纲要。
本书是丛书“潘雨廷著作集”中的一种。该丛书是潘雨廷著作的首次集中出版,历经数年,对此前出版过的内容作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几种新整理的内容。经重新组合,共分十三册,每册内容简介如下: 册《周易表解》:本书用表解形式阐释《周易》经传,共分四卷百表,每表辅以解说。卷一:《说卦》、《序卦》、《杂卦》;卷二:上经(《彖》上、《象》上);卷三:下经(《彖》下、《象》下);卷四:《系辞》、《文言》。本书可以作为理解《周易》经传的入门,是基础读本。 第二册《易学史发微》:《易学史发微》是作者撰写《易学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综述了从先秦至近代易学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了中华易学象数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简明的易学史纲要。 第三册《易学史丛论》:《易学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清的易学
《周易古筮考》十卷与《周易尚氏学》二十卷,分别以黄寿祺先生批校本与中华书局本为底本,参取其它刻本,特别参照张善文先生校进《尚氏易学存稿》互为校勘,务求全面完整。例如,在《周易古筮考》卷七这中,从《徐世芬筮闯不登极》至《孔子筮商瞿五子》凡二十一则,原刊本无,兹依《尚氏易学存稿》补足,使之完整。而将《左传国语易象释》从《周易尚氏学》转入《周易古筮考》中,意使古代筮案,从春秋迄至明清,二千多年一气贯通。而《滋溪老人传》与于省语《尚氏易学存稿·周易尚氏学》体例,改列书后附录中,并附尚骧《与黄之六书》一首以及本末之《附言》,可备读者参考。其它亦择善而从,兹不赘述。原书为繁体字竖排版,此次改为简体字横排版。 原书脱字甚多,此次皆补足。如《左传》年表,原书往往将昭公、襄公、恒公等等,皆略
古老的经典透过儒者的不懈解释,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旧貌换新颜。《易传》既是《易经》的一部分,又是对更古老的一部经典《周易》的解释。通过对《易传》如何解释《周野》的分析,可以为我们研究经典形态从旧到新的转变,研究此一阶段经学的形成过程等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 本书考证了《易传》每部分的作者、年代,分析了《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解释《周易》的体例,阐释《周易》博大精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