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全本译注”包括《大学译注》《中庸译注》《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诗经译注》《尚书译注》《礼记译注》《 译注》《左传译注》。《四书五经全本译注》遴选我社已有译注类资源,是为中等水平读者阅读而编著的普及读本,译注者充分把握“四书五经”成书背景与前人注疏的流变,并广泛吸收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按章节以原文、注释、译文、段意四个部分进行综合阐述。译文简练准确,既 程度保留原典精华,又贴近读者需求,阐发经典微言大义,时至 仍然给我们以有益启示。
《尚书通论》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尚书通论,包括先秦引书篇、汉世传本篇、书序篇等;第二部分尚书专论,包括古文尚书作者考、尧典与秦官本尚书考、古文考略等;第三部分尚书讲义,包括甘誓、汤誓等;第四部分尚书补述,包括孔传本出现的时代、论尚书逸文等内容。
《尚书直解》古称《书》、《书经》。“尚”字,其为“上”,即指上古以来之意。《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学、政治等多体裁文献汇编,为至圣先师孔子所编撰。书中真实地记载了上起尧、舜,下至春,秋秦穆公时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汉武帝“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尚书》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就文学而言,《尚书》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里程碑。 《尚书》所载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吏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唐代韩退之、李习之、赵宋司马君实与二程对后来被称为“四书”的古代文献已经重视有加。特别在南宋朱熹鼓吹之后,直到清末,《四书》为士子、熟读之书。因为不这样,莘莘士子就 没有进身之阶。当时统治者要利用孔孟之道,而孔孟之道就在《四书》里,土人读好了《四书》,才会得到赏识。明清两朝已有少数人反对《四书》的孔孟之道,嘲笑让《四书》禁锢了头脑的儒生。清亡之后,《四书》宣扬的孔孟之道遭到两次大规模的严酷的批判:一次在上世纪的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另一次在上世纪的“文革’’时期。经过这两次大批判,特别在后一次“革命”之后,《四书》在扫除之列,地位一落千丈,这个命运与《五经》一样。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千千万万的青少年中,不知《四书》为何物者居多。 可是时至今日,不知《四书》为何物的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