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雕版印刷始于唐代,当时主要用于印刷佛经等宗教类作品。雕版印刷儒家经典,始于后唐长兴三年。据《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记载,博士儒徒奉敕将开成石经“句度钞写”刻梓,再交“各部随帙印板,广颁天下”。最初的经籍版本,经、注、疏各自单行,有所谓单经本、单注本、单疏本。其后,为省两读,有人将单注本的文字分别附于经文之后,从而出现了所谓的一经注本飞至南宋初,黄唐萃刻经、注、疏,而有两浙东路茶盐司本五经注疏,是为最早的注疏合刻本。南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所载建本附释音注疏本,世称“宋十行本”,此本较早实行经文注疏合刻,后世流传最广。
“经”最早是对儒家经典书籍的统称(后也用于佛学经典)。顾名思义,“十三经”就是十三部儒家最经典的书籍。它们分别是《诗经》、《尚书》、《仪礼》、《周礼》、《礼记》、《周易》、《春秋公羊传》、《春秋彀梁传》、《春秋左氏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十三经包括《四书五经》的内容,由孔子创立,始皇焚禁,后,汉起设立经学博士,历代统治者极为重视,常有天子做注,倡导礼孝为先,至南宋,由理学家朱熹注疏,逐合编为《十三经》,是开科取仕的必考科目,经学发展至清,由顾炎武等倡导“经世致用”,以图富国强民,是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本书所有内容为文白对照,由专家联手编撰,阵容强大,并配有插图,生动形象,实为典藏传家之宝。
十三经言简意赅,历代经学家对它作出不少有价值的注疏,注疏和经文受到同等重视,不可偏废。因此,清代集中优秀人才,历时多年,完成一部《十三经注疏》,这部名著二百多年盛行不衰。凡研读经学者,不经历《十三经注疏》难窥门径。 《十三经注疏》问世,迄今又过了二百年,这二百年间,经学研究不断有新进展,有文字训诂的,有义理阐发的,也有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到我们这一代学者,视野拓宽了,有了新的思想方法和科学方法,我们有条件在充分利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个整理本的问世,无疑将为我国经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这个整理本《十三经注疏》,将代替清人编纂的旧本,再流行它一二百年应当不成问题。 十三经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作,涵盖哲学、史学、文学以及语言的文字等多种学科,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典籍。但长期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