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词,一成语,偱着文明进化的阶梯,各所固结,随处沾溉,无一不深藏着这个民族最深透的传统精髓、文化神情、思维方式以及种种密码。即使是到了今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也许还有着一两个固执的耆儒长者,但凡看到新鞋的鞋底有字,也得小心地抠去;而在某些偏僻的农村,也仍然还有着一些文盲或半文盲的老太太,凡见着有字的废纸,必小心恭敬地收集起来,拿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烧掉。就是在民国年间,中国大大小小的乡村,也还有许多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字库”。 汉字是通灵的。爱字是我们的传统。这是一个朴素而的起点。世上再也没有别的文字像汉字这样把这个民族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看着汉字,跟着一个一个的汉字,不论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她都能带着我们回到那遥远的故乡。 爱字是我们的传统。这是一个朴素而的起点。世
杨树达是民国时期小学领域的学者之一。他的《词诠》是我国文字研究方面解释虚词的代表性著作。作者的初衷是要读者明白词无定义,虚实随其所用,不可执著。本书原与作者所著《高等国文法》相辅而行,前者释词,后者释文法,读者兼读两书后,庶几可会通我国古文法,于读书得事半功倍之效。
一字,一词,一成语,偱着文明进化的阶梯,各所固结,随处沾溉,无一不深藏着这个民族最深透的传统精髓、文化神情、思维方式以及种种密码。即使是到了今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也许还有着一两个固执的耆儒长者,但凡看到新鞋的鞋底有字,也得小心地抠去;而在某些偏僻的农村,也仍然还有着一些文盲或半文盲的老太太,凡见着有字的废纸,必小心恭敬地收集起来,拿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烧掉。就是在民国年间,中国大大小小的乡村,也还有许多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字库”。 汉字是通灵的。爱字是我们的传统。这是一个朴素而的起点。世上再也没有别的文字像汉字这样把这个民族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看着汉字,跟着一个一个的汉字,不论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她都能带着我们回到那遥远的故乡。 爱字是我们的传统。这是一个朴素而的起点。世
《稗谈书影录》所著录的旧书,集中于建国以前的中国古代小说论著,包括木刻、石印、铅印、油印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出版物。《稗谈书影录》为72种小说研究旧著一一作了解题,各书都有详尽的著录、介绍和考证,包括作者、编者、序跋者、题词者、评点者、出版者、出版年代、版式及内容等等,并有简要评论,原书的序跋、凡例之类,也悉数全文录出后,内容相当齐备。《稗谈书影录》还插有书影二百余幅,富有史料和研究价值。
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中,小篆的生存时间较短,但小篆对于汉字的发展演变有着重大影响。在从甲骨、金文到小篆的演变中,部分汉字出现了讹变。《篆隶万象名义》(以下简称《名义》),是日本高僧空海(774-835)在中国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的基础上,综合其它有关字书,添篆简注,编撰而成的一部汉文字书。《名义》现存二年(1114)的传写本,在日本被奉为国宝。本书对前人未加注意的《名义》义项系统,以及其作者、编撰年代、版本、体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辨,对于借助《名义》校订《说文解字》、《玉篇》,考察中古文字、语音,完善现代辞书的编撰,具胡独特的重要作用。
清代学术最为昌盛。清儒提出来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学术近代化的标志。郭庆藩编著的《庄子集释(精)》是中华国学文库之一,《庄子集释(精)》是清代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书局将之编入《新编诸子集成》辑,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
《尔雅同义词考论》(作者王建莉)是一部专门研究《尔雅》语词的著作,运用“一义相同”的同义词观,从同义词角度对《尔雅》作全面研究。《尔雅同义词考论》对《尔雅》训列作了同义词的释读,考释疑难训列159条。在此基础上,探究《尔雅》的求同、辨释、语义系统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证明《尔雅》是中国古代部同义词典,训诂初期主要就是同义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