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编辑目标:在于陶铸高中学生优雅的气质,高尚的品德,并启迪人生意义,弘扬中华文化。《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选辑的篇章,以能反映中华文化精髓,培养伦理道德观念,且具有时代意义者为标准。版《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是从1963年开始编写,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精心打磨、不断修订而成的。这套教材很好地继承了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传统国文教材的精华,同时又能融通古今,与时俱进,富于现代气息,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典籍的精髓集于六册教科书中,为学生从文化上、精神上“做中国人,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杨树达是民国时期小学领域的学者之一。他的《词诠》是我国文字研究方面解释虚词的代表性著作。作者的初衷是要读者明白词无定义,虚实随其所用,不可执著。本书原与作者所著《高等国文法》相辅而行,前者释词,后者释文法,读者兼读两书后,庶几可会通我国古文法,于读书得事半功倍之效。
《醉茶志怪》四卷,成书于光绪十入年(1892年),是李庆辰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时人杨光仪为之作序,极力称誉。此书问世后曾刊行多次。 《醉茶志怪》共有346篇,其中很大一部分颇似纪的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志怪简明质朴而又富于理趣,轶闻错出其中,多寓劝戒之意。书中可视为小说的虽不足百篇,但其思想内容却相当复杂,故事类型与人物类型亦相当繁多。这些故事多托兴鬼狐,带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起伏跌宕,颇能引人入胜,其中《苏某》、《如意。、《柳儿》、《爱哥》、《狐师》、《阿菱》等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中的佳作。 中国古代笔记小说源远流长,作品繁富,蔚为大观。本书所选收的作品,均系在古代笔记小说中有较大影响或独具风格者。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
《尚书通解(1)/钟永圣国学大讲堂》尽可能用通俗化的表达进行历史叙述,尽量抛开对一字一词的考证式的解释,而着重在人性分析上面,着重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后因果进行分析,理清其中的关系和脉络。以古今“人性大体不变”为基本原则,把沉寂的古代经典,活化成历历在目的往事,帮助人们理解中华上古历史。
《尔雅同义词考论》(作者王建莉)是一部专门研究《尔雅》语词的著作,运用“一义相同”的同义词观,从同义词角度对《尔雅》作全面研究。《尔雅同义词考论》对《尔雅》训列作了同义词的释读,考释疑难训列159条。在此基础上,探究《尔雅》的求同、辨释、语义系统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证明《尔雅》是中国古代部同义词典,训诂初期主要就是同义训诂。
《稗谈书影录》所著录的旧书,集中于建国以前的中国古代小说论著,包括木刻、石印、铅印、油印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出版物。《稗谈书影录》为72种小说研究旧著一一作了解题,各书都有详尽的著录、介绍和考证,包括作者、编者、序跋者、题词者、评点者、出版者、出版年代、版式及内容等等,并有简要评论,原书的序跋、凡例之类,也悉数全文录出后,内容相当齐备。《稗谈书影录》还插有书影二百余幅,富有史料和研究价值。
《稗谈书影录》所著录的旧书,集中于建国以前的中国古代小说论著,包括木刻、石印、铅印、油印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出版物。《稗谈书影录》为72种小说研究旧著一一作了解题,各书都有详尽的著录、介绍和考证,包括作者、编者、序跋者、题词者、评点者、出版者、出版年代、版式及内容等等,并有简要评论,原书的序跋、凡例之类,也悉数全文录出后,内容相当齐备。《稗谈书影录》还插有书影二百余幅,富有史料和研究价值。
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中,小篆的生存时间较短,但小篆对于汉字的发展演变有着重大影响。在从甲骨、金文到小篆的演变中,部分汉字出现了讹变。《篆隶万象名义》(以下简称《名义》),是日本高僧空海(774-835)在中国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的基础上,综合其它有关字书,添篆简注,编撰而成的一部汉文字书。《名义》现存二年(1114)的传写本,在日本被奉为国宝。本书对前人未加注意的《名义》义项系统,以及其作者、编撰年代、版本、体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辨,对于借助《名义》校订《说文解字》、《玉篇》,考察中古文字、语音,完善现代辞书的编撰,具胡独特的重要作用。
清代学术最为昌盛。清儒提出来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学术近代化的标志。郭庆藩编著的《庄子集释(精)》是中华国学文库之一,《庄子集释(精)》是清代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书局将之编入《新编诸子集成》辑,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
《尔雅同义词考论》(作者王建莉)是一部专门研究《尔雅》语词的著作,运用“一义相同”的同义词观,从同义词角度对《尔雅》作全面研究。《尔雅同义词考论》对《尔雅》训列作了同义词的释读,考释疑难训列159条。在此基础上,探究《尔雅》的求同、辨释、语义系统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证明《尔雅》是中国古代部同义词典,训诂初期主要就是同义训诂。
近年来,有关天津地方史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且多有专著问世。《近代天津图志》的出版,则是以图片反映近百年来天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面貌,为研究、学习天津近代史提供较为集中、典型的形象资料。 《近代天津图志》上限始自1860年天津开埠,下限止于1949年天津解放,共收入一千二百余幅图片,并加简要说明,再现天津的历史风貌与近代历程。
《史记菁华录》梓行于清康熙六十年辛丑(一七二一)。选评者署芋田氏,姚姓,据道光四年甲申(一八二四)刊本赵承恩序谓芋田氏为浙江钱塘人,乾、嘉时犹在世。实际上是经作者精心剪裁又加了评语的中级读本。 《史记菁华录》问世以来,销行历久不衰,有版本多种,其中以道光甲申扶荔山房藏板暨同治癸酉红杏山房版较胜,现藏上海图书馆。这次整理,评语即取上述版本与通行本互为参稽,正文以《史记》原文为准,凡有讹夺,径行改正,不另出校记。本书初版于1986年,本次重版为便于阅读,重新设计了版式并增补了简明的注释。本书眉批,原刻本与正文有关内容上下相对,排印中尽量左右对应,并将相关之处标示,以便参照阅读。全书夹批仍附于正文中,以不同字号色彩排印以清眉目。
边塞诗是诗人创作的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起源于先秦时代,《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汉魏六朝,边塞诗初步发展,唐朝进入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是唐诗中思想性深刻、想象力丰富、艺术性强的一部分。其中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军人魂魄;更有舍生取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即使老去,也常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男儿气概。书中精选历代边塞诗一百余首,精加注释,详细解读。
《旧日笺:民国文人书信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书信内容考证。作者选了诸如徐志摩、叶圣陶、丁玲、梁实秋、林语堂、茅盾、郭沫若等等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共三十四篇,选择的角度是在以往的出版物中没有出现过的,或者是被编入文集但是对书信的内容、时间、人物解释有误的,作者对做了重新的考证,并且写信当时的时代背景做了介绍,读来非常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