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刘熙《释名》是一部解释词义、探寻事物得名由来的工具书。清乾隆年间毕沅作《释名疏证》,後陆续有不同校释本。王先谦合诸众作,撰成《释名疏证补/千年学府文库》。学者谓此书为《释名》校释集大成之作。《释名疏证补/千年学府文库》据清光绪丙申年(1896)王氏刊本影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书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长达3000余年间的历史。《史记》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史记》最初没有书名,世人称之“太史公书”、“太史公传”,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书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长达3000余年间的历史。《史记》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史记》最初没有书名,世人称之“太史公书”、“太史公传”,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论语》,流传两千五百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是圣人之言,于是在封建社会中神圣不可侵犯;它自「五四」以来被视为民族落后的根源,于是一度被欲弃之而后快。 正是那一个时代的嘲弄,使得经典离现今的人们越来越远。《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几乎曾使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却在现今的国人面前失去了它原本该有的。然而,孔子的魅力是何其巨大,他既然可以延续两千多年读书人的梦,也可以再次以圣人之尊站在令人面前。孔子和他的《论语》,用它那诉说了千年的理念,告诉着世人:『仲尼不可毁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