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三元解读与三维英译/学研论丛》是一部《易经》研究论著,其学理建基于二十世纪以来的《易经》原生态研究成果。作者对《易经》文本的诠释,由文史哲解读人,由信达雅今译、英译出,真善美的内涵则贯通其中,由此构成《 之三元解读与三维英译/学研论丛》独特的人文主义学术品格,与现有同类论著殊为不同,故称另一种读法和译法。《 之三元解读与三维英译/学研论丛》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阐明了《易经》诠释的学术基础,将经文分析为古史、哲理和古歌三类文字,并论述了《易经》经文翻译原则及方法。下编以具有新内涵的信达雅为原则,分别侧重于历史之真、哲理之善和古歌之美,对每卦经文的三类文字进行了今译和英译。《 之三元解读与三维英译/学研论丛》是作者《易经》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
儒家“十三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典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十三经注疏》416卷,收录儒家十三部经典以及汉至宋代经学家对十三经的注疏。“十三经”经文有过多种整理本,但其历代注疏却从未进行过系统全面的整理。此次出版的全新整理本《十三经注疏》以清阮元校刻本为基础进行整理,整理工作包括三方面:校勘全面吸收了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和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的成果,近现代学术界有关“十三经”及其注疏的校勘、辩证、考异、正误等方面的成果也择要吸取。对全书进行统一规范的标点。对全书文字,进行仔细的甄别和严格的处理。 “十三经”的价值和影响巨大,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整理工作难度非常大。新整理本的出版填补了学术界的一项空白。
《切韵》一书在汉浯语音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众所周知的。自清代陈澧以后,一百多年来,中外学者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对它的语音系统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但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仍然不少,不论在声、韵类别方面,还是在语音构拟方面,都是如此。这就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来逐步地加以解决。本书的目的就是试图对这些疑而未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便为它们的最终解决作出一些贡献。 本书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对前人的看法加以补充论证;二是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三是宋跋本王仁《刊谬补缺切韵》和《广韵》对照的声母、韵母表;把全部结论总结于篇末的王仁昫《切韵》音节表。
本书收入孙诒让《尚书骈枝》、《周书斠补》、《大戴礼记斠补》、《九旗古谊述》、《周礼政要》等著述五种。前三种为校释《尚书》、《周书》和《大戴礼记》中文字的结集,《九旗古谊述》为考释旗识古义的专著,《周礼政要》是依照变法行新政的需要甄录《周礼》并据此阐述孙诒让改革主张的政论著作。此五种书校证精当、考释周详、切中时弊,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易》为五经之首,在相当长的一段发展时期内,它或者被当作占筮之书,或者被当作古奥的哲学著作。文学地、艺术地对待《周易》,则是《周易》研究的一个新起点。《易象论》从《周易》的文本入手,分析从八卦到六十四卦的象征蕴涵,沿着观物取象的思想脉络,通过探讨立象尽意的表现形式,从思想分析范畴 过渡到文学艺术领域,把《易》之象与《诗》之兴联系起来,探寻古典意象思维的形成过程,在思想与文学的交叉地带呈现了一种别样的景观。
《岁时广记(外六种)》主要内容包括岁时广记,赏心乐事,月令解,养生月览,乾淳岁时记,岁华纪丽谱,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诗经》的研究,历来颇盛,然多为传统文献学和文学史的探讨。《汉书艺文志讲疏》作者从古文字学与语言学入手,进一步引入音乐考古学和民族音乐学的关注,对《诗经》各部分之多元的来源及历史变化赋予了新的解答。全书基于翔实的资料与客观的分析,认为《诗经》之 南 、 风 、 雅 、 颂 起初源于不同的乐器之名,其后发展为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音乐体式,因而反映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所代表的不同文化。 从而,《诗经》的结集,伴随着商周文明的对抗与融合,经历了一个从礼仪化到世俗化、从标准化到地方化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在20世纪众多解读六十四卦的易著中,胡朴安的《周易古史观》独具特色,卓有价值,应予特别注意。胡氏自幼喜《易》,长于思考。三十岁以后广涉汉易宋易著作,仍不能知《易》究竟是什么书,若说是自然科学之书、哲理之书、卜筮之书,觉得都不能成立。于是另辟蹊径,本《序卦》之说,从文字训诂人手,于古史立场而解说《周易》,作成《周易古史观》一书。1942年作者自印200本。作者逝世之后,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把《周易》六十四卦作为史书加以全面、系统地解释,形成完整的《周易》古史体系,胡书是部。它释六十四卦,象数、图书、义理全抛开不讲,另起炉灶,直把《周易》看作记事之史书,却又特别看重《易传》。在胡氏书中,经传是一体的,解经又解传,解传为解经。其所以能如此,原因在于他对《易传》的理解与前人有所不同。1
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提出了两个极富创建性的论点:一是对莱布尼茨受白晋所寄的伏羲八卦图启发而创立二进制这一说法予以了否认;二是来华的传教士将部分中国科技文化带回欧洲,从而对欧洲的近代科学产生了影响。
无
元修《金史》是我们了解金朝历史很基本、很重要的文献,关于这部正史的编纂过程及其史源状况也是金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而欲探明今本《金史》之由來,又必须对金代纂修本朝史及蒙元历次编修金史的情况有清楚的认识。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广泛蒐罗史料,就金史纂修的多方面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论述金代的修史制度,其次梳理蒙元时期金朝旧臣及元人编纂金史之始末,复次分析元修《金史》的史源问题,分别对本纪、志表、列传各部分的史料来源情况加以蠡测。
《吕氏春秋》是先秦思相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的主编是秦国著名政治家吕不韦。 《吕氏春秋》旨在总结诸子百家之学,为未来的统一国家设计一套完备的治国方略,所以该书在编排结构上也显现出系统性和完整性。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类,第类之下又各统子目,形式上整齐划一,且各有其中心思想,大抵博而不杂,有条不紊。全书从论人到论天,到治国,到做人,到养生;由哲学而政治,而社会,颇具深意。这些都体现出吕不韦的宏识卓见。 本书以直译为主,个别地方如直译晦涩难通,则斟情采用意译。
《徐仁甫著作集:广古书疑义举例 楚辞文法概要》主要内容包括:同名异实例;异名同实例;上下同词例;正反同词例;一词两属例;一人两用例;实词复用例;首尾综包例;总词在中例等。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很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本书是其解读本,由钱宗武解读。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上下)》是廿四史中的记录帝室王族之外谱系的巨表,共收入唐代宰相三百六十九人(沈炳震《唐书宰相世系表订为》计算为宰相三百五十八人)凡九十八姓的世系,记录了唐代人物数万名。唐代高门巨阀,大多在录,其中许多人物及其字号、官爵是两《唐书》纪、传及其他文献材料不曾记述过的。它对于唐代历史、文学、社会诸方面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上下)》的编纂工作,据《宋史》卷三三一《吕夏卿传》:“夏卿长于史,贯穿唐事,博采传记杂说数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最有功。”宋代洪迈《容齐随笔》卷六、《新唐书世系表》条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上下)》皆承用逐家谱牒。”清代赵绍祖《新旧唐书五证》卷八云:“想修唐表时,祗取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