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讲授训诂学的基本常识,又要将训诂学的常识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联系,目的是要使中学语文教师在已有的古汉语基础上提高一步,学有所得,学能致用。眼下训诂学的教程课本出版了不少,但是很难找到一种能与中学语文教学直接挂上钩的现成教材。所以,根据课程内容要求,撰写本书的原则必须是:一是通达,二是实用,三是有创意。通达,是指内容平实,可读性强,不绕弯子,少讲或者不讲玄乎的理论,多举实例来说明。针对中学语文教师实际情况,对于例子的遴选,首先得考虑是否为中学语文教师所熟稔,尽量避开那些估屈聱牙、古奥难懂的例句,多遴选出于中学语文课本的典型例证。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通达”。实用,是指所讲述的训诂方法、条理等不仅要简单明了,而且带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学员学了以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特刊:古文字类编(缩印增订本)》共有三编。编分四栏,栏为商周时代的甲骨文;第二栏为商周时代的金文;第三栏为春秋、战国时代的石刻、竹简、帛书、载书、符节、玺印、陶器以及泉货文字等;第四栏为秦篆。共计3056字。 第二编为合体文字,合体文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至秦即被淘汰,共收304种,连同重文共计536种。第三编为徽号文字,多是由一个或几个单字组合而成,字形皆较古老,仅出现在商代和西周。
清陆陇其撰《三鱼堂日记》十卷,起于清顺治十四年,终于康熙三十一年,内容涉及道路里程、时局世态、人际交往、友朋议论、读书札记等诸多方面,从个体视角详尽地记录了清初社会的许多侧面,对于今天研究清初理学思想、河漕整治、土田赋税、圈地、逃人、捐纳、吏治、科举等,均有独特的资料价值。
《尔雅同义词考论》(作者王建莉)是一部专门研究《尔雅》语词的著作,运用“一义相同”的同义词观,从同义词角度对《尔雅》作全面研究。《尔雅同义词考论》对《尔雅》训列作了同义词的释读,考释疑难训列159条。在此基础上,探究《尔雅》的求同、辨释、语义系统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证明《尔雅》是中国古代部同义词典,训诂初期主要就是同义训诂。
《十三经译注:周易译注》为《十三经译注丛书》之一种,作者黄寿祺、张善文将《周易》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加以详细的注释、解说,对《周易》的历史、读易的方法,每爻爻辞内在含水量义等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作了介绍,贯穿了作者多年来研究《周易》的见解,是一本雅俗共赏的译注本。
《四书》又称《四子书》。四书中,只有《论语》从汉代即被尊为经典;《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不独立成书,跟《孟子》一样,并无特殊地位。隋唐时期,三书才逐渐受到重视;至宋,朱熹承袭“二程”(程颢、程颐)的观点和做法,大力推崇此三书,使之与《论语》并重。从三十岁开始,朱熹便对四书下功夫,并分别做注。《大学》《中庸》的注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因为引用程说和他说较多,称为“集注”。1182年,朱熹正式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称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首次出现,并从此开创了汉唐崇《五经》,唐后重《四书》的时代。
《山海经名物考》对经文所涉有关蓬莱神话系统的地名、物名、神名做了缕述和考辨,从火山地理学、道家仙境说、神话发生论等角度,系统地揭示了传说时代和史载时期诸多的文化现象。是书力图扭转中华文明欠涉海洋、睽隔火山的保守观点,在尽力介绍诸家之说时,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见。一言以蔽之,地中海一代的古希腊文明有桑托林、埃特纳、维苏威火山做灯塔,东中国海一带也有蓬莱、方丈、瀛洲等神山,《纬书》所谓“神丘火穴,光照千里”,此之谓也。由此观之,儒宗之圩顶月角,道士之天宫云城,文人之扶桑若木等都可有新的解释。
《尔雅同义词考论》(作者王建莉)是一部专门研究《尔雅》语词的著作,运用“一义相同”的同义词观,从同义词角度对《尔雅》作全面研究。《尔雅同义词考论》对《尔雅》训列作了同义词的释读,考释疑难训列159条。在此基础上,探究《尔雅》的求同、辨释、语义系统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证明《尔雅》是中国古代部同义词典,训诂初期主要就是同义训诂。
本书是清代“说文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它取《说文》中的字,按韵部排列。每字先列字形,后列许慎对该字的解说,该字的转注义,该字的假借义,有关该字的声训资料、古韵资料、转音资料等。后附索引及补遗。影印时并请名家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