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繁体版)》主要内容包括:营造法式序、割子、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译文、剳子、译文、营造法式看详、《营造法式》看详、方圜平直、取径围、定功、取正、定平、墙、举折、诸作异名、总诸作看详、营造法式目录、营造法式目录、总释、总例、营造法式卷第、总释上、官、阙、殿堂附等。
张居正学问渊洽,著述宏富。其去世后不久,有文集刊行于世,凡四十七卷。此次重新整理,采用繁体横排、编年校注的体例;主要以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张文忠公全集》为底本,并参校了明代以来诸版本。《张居正奏疏集》收録原《张文忠公全集》中的奏疏,并从散见于明代以来的诸多文献中辑佚,特别是从《万历起居注》中辑録了一百〇七篇奏疏。本书通过核实《万历起居注》、《明实録》等文献,确定各篇奏疏成书时间,于疑难字词、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作简明注释。《张居正奏疏集》可谓张居正三十余年从政最重要的实録,既有深邃的政治见解,也体现了其倡奉变法、救时治国的政治抱负,更彰显了大明首辅“纪纲修明,功在社稷”的巨大政治功业。
《史记》作者司马迁,全书计130卷,详细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余年的历史。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更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成书后,广为流传。但是史事错综,内容博杂,后世学者纷纷为之注疏。最有影响者为南朝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俗称“三家注”。其中,裴骃兼采当时所见到的前人研究《史记》的成果,将传统的经史注释方法与史注新法融合,完成《史记集解?,影响至为深远。《史记》刊刻最早见于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但原刻本早已亡佚。其修补刻本流传于后世,较为著名的就是十四行的杏雨藏本。该本刊刻于北宋真宗至仁宗年间,是在淳化本的基础上,经勘校后重新开雕。今存十四行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