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通》是书名带《通》字的十部大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后,有南宋郑樵撰《通志》、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清乾隆时官修的《续通典》、《清朝通典》、《续通志》、《清朝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加上前面『三通』,称为『九通』。一九二一年,浙江南浔刘锦藻撰成《清朝续文献通考》,始有『十通』之名。 《十通》是一套有关我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书,共计二千七百多卷,内容广博,规模宏大。有了它,就能基本上掌握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资料,更便于了解各项制度的沿革。它无疑是文史工作者和单位图书馆、数据室的工具书。
《五帝本纪》是司马迁《史记》乃至“二十四史”的开篇,记述了从黄帝至尧舜时期的远古历史。《史记五帝本纪讲稿》作者李学勤编著的从中国文明起源的角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五帝本纪》进行深度讲解,并梳理了有关五帝时代及上古史研究的争论与探索。
本书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是宋末元初词人、学者周密(1232——1298)的一部史料笔记。宋亡后,周密寓居杭州癸辛街,著书以寄愤,本书因而得名。本书分前、后、续、别四集,凡四百八十一条,是宋代同类笔记中卷帙较多的一种。本书内容广泛,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大量记载了为国牺牲的将士,坚持民族气节的士大夫,及异族统治者,投降派的言行,寄亡国之痛于笔端。此外本书还记载了许多不见正史的遗闻轶事、典章制度,并记及都城胜迹、艺文书图、医药历法、风土人情和自然现象等,“究非寻常小说家之可比也”。
理解中国的学术文化,有两篇不可绕过的经典名文,分别是《庄子·天下篇》和《史记·太史公自序》。前者对应的时代是战国,后者对应的时代是西汉,各有其不可磨灭的精彩。 《史记》一百三十篇,以十表八书对应时空或天地,以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对应不同层次的人。《太史公自序》是最后一篇,是《史记》的总结性文章,包含两大内容:一是总结《史记》这本书,一是总结自己这个人。司马迁在其中追溯了民族的历史、家族的源流、政治的变迁、文化的辨析,融自己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炉。这是一篇大文章,分判了当时所有的学问,是一篇思想性的文献,深邃复杂,张文江先生以逐句讲解方式,作了卓有洞见的探索。 《 中的范蠡》,解说《越世家》中的一段插笔。《史记·货殖列传》探讨经济,此文探讨政治。《货殖列传》中的范
《列女传》一书.我们今天看来,虽然其中存在着一些陈腐的观念,但仍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包含了一些可供汲取和借鉴的东西。通过书中集中突显的典型事例,使我们认识到古代妇女的盛德卓识与财德乱行的重要性,她们某些优良品德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此书也开创了后代为妇女设立专传、撰写专书的先河,并为文学创作中的妇女形象和事迹提供了素材和范例。另外,此书对于我们考辨某些史实、校订其他先秦古籍,也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此书据《汉书·刘向传》云"八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列女传》十五卷。刘向撰,曹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