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代典则》二十八卷,明黄光升撰。光升,字明举,晋江人,嘉靖乙丑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本书为编年体明史,叙述明朝历代帝王功绩、文武大臣与社会贤哲事迹,以及明朝行政建置、人口变动等。记事上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下迄隆庆六年(1572)。本书按年月记事,内容简赅,对明太祖一朝事特详。本书可与《明实录》和其它明史互为参证,对研究明代前期历史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兹将本书影印出版,以供读者参考。
《纪事录》原名《皇明纪事录》,元末明初俞本撰,后由张大同删定,易名为《明兴野记》。全书分上下两卷,以编年体记录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至明初建文四年(1402)的大章小节,内容涵盖战争、制度以至秘闻谣传、世情百态,语无顾忌,可补《明太祖实录》之阙,纠《实录》之误,辨《实录》之伪。
《竹书纪年》原本据说有三十篇,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史事,其中从周幽王开始用晋国来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魏襄王二十年便滑再纪下去。《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在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西南)的一座古墓里出土。这部史书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书》;由于它按年编次,又被称为《纪年》。有时还冠上出土的地点,被称为《汲冢竹书》或《汲冢纪年》。一般称为《竹书纪年》。这座古墓出土了一批古书,《竹书纪年》仅是其中的一种。
《纪事录》原名《皇明纪事录》,元末明初俞本撰,后由张大同删定,易名为《明兴野记》。全书分上下两卷,以编年体记录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至明初建文四年(1402)的大章小节,内容涵盖战争、制度以至秘闻谣传、世情百态,语无顾忌,可补《明太祖实录》之阙,纠《实录》之误,辨《实录》之伪。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资治通鉴》可以说是集各方精粹之大成者,是古代典籍精品之中的精品。可谓一卷在手,尽窥千年之得失,千古之兴废。鉴于此,我们组织编译了《资治通鉴》,从而有利于通过学习历史,以史为鉴,培养人、造就人,宏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在译注点校过程中参考了各种校点本,主要有中华书局的《资治通鉴》和朱熹《资治通鉴纲目》。译文中古代纪年后加注公元纪年,地名加今地名,官名直录不译,以免造成理解偏差。《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集数十位文史学界同仁之合力,历时数载,共同完成。由于译注工作出自多人之手,虽力求文气贯通,但难免风格各异。《资治通鉴》博大精深,所论纵横千年,含融万象,因学力所限,译注中难免会有一些疏漏不确之处,望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竖排《二十四史》(共241册,加《清史稿》48册,“二十五史”合计289册),主要供研究使用;繁体竖排缩印本《二十四史》(16开20册,加《清史稿》缩印本16开4册),主要供检索查阅。简体字本《二十四史》,精装、平装都是大32开65册,主要方便一般读者收藏、阅读,也是比较贵重的礼品。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资治通鉴》可以说是集各方精粹之大成者,是古代典籍精品之中的精品。可谓一卷在手,尽窥千年之得失,千古之兴废。鉴于此,我们组织编译了《资治通鉴》,从而有利于通过学习历史,以史为鉴,培养人、造就人,宏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在译注点校过程中参考了各种校点本,主要有中华书局的《资治通鉴》和朱熹《资治通鉴纲目》。译文中古代纪年后加注公元纪年,地名加今地名,官名直录不译,以免造成理解偏差。《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集数十位文史学界同仁之合力,历时数载,共同完成。由于译注工作出自多人之手,虽力求文气贯通,但难免风格各异。《资治通鉴》博大精深,所论纵横千年,含融万象,因学力所限,译注中难免会有一些疏漏不确之处,望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使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点校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是史学界通行的整理定本。本选题据中华书局点校整理本重新排版,将原铅字排版改为电子排版,版式、分册不变。